据相关消息显示,叶嘉莹教授(1924-2024)于今天下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台湾多所大学任教,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国教书,最终定居南开大学。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2年、2015年分别被香港岭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曾担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曾自言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好为人师”,二是喜好诗词。她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美好、高洁的世界,所以,要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长久以来,叶嘉莹先生以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为己任,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她说:“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
“弱德”的力量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在古诗词的陪伴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然而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打破。13岁那年,读初中的叶嘉莹亲耳听到炮火在卢沟桥响起,日军的吉普车从长安街飞驰而过。
成长于战乱年代,叶嘉莹经历了许多磨难:年幼时与父亲长期离散;1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辗转赴台后,丈夫又被投入监狱……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叶嘉莹曾感慨,人生漂泊若浮萍。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而身陷困苦时,诗词又何尝不是一束照亮生命的光。叶嘉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
叶嘉莹曾创造过一个独特的概念:“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遭遇不可抗力时,隐忍收敛却默默坚守的美。她解释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种“弱德之美”,不仅是她个人品格的写照,也是她诗词创作中的精神内核。
叶嘉莹的诗词中充满了这种“弱德之美”。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点滴,以深邃的思考探索着历史的轨迹。她的诗词既有着女性的温婉与柔情,又有着男性的坚韧与力量。她用自己的笔触,书写着一段段不朽的历史,也传递着一种永恒的精神。
叶嘉莹一生,也践行了自己在词学中创建的弱德之美: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弱而为德,并非软弱,而是在“弱”的姿态中始终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
以乐语,教国子
叶嘉莹认为,吟诵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形式。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叶嘉莹讲授诗词的方式,深受老师顾随的影响。她形容自己大学时听顾随讲课,“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顾随曾说,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而是感动人,是“推”、是“化”。因而,顾随讲诗,最重感发而不重书本上的知识,讲起课来,“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有人说他是“跑野马”,没有章法可循。
从1979年,55岁的叶嘉莹归国讲学开始,其后几十年,60岁,70岁,80岁……她年年都拉着装满书的行李箱,告别亲人,从大洋彼岸独自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回国讲学。一直讲到90岁,课还要讲,她在各界支持下决定定居国内,继续讲。
她不只是在南开大学讲。用陈洪的话,叶嘉莹是以南开为“据点”,四面八方去讲。北京的高校、天津的高校、上海的高校、东北的高校、新疆的高校、四川的高校、云南的高校、湖北的高校……只要有学校请她,她安排出时间,就一所所去讲。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她也不只是在高校讲,中学、小学、幼儿园,她全都去;她不只是给学生讲,政府官员、企业家、科研人员、社会公众、出家人……她都给讲。真正的有教无类。叶嘉莹讲学的足迹还不只是在中国,日本、新加坡、欧洲、北美,她都去讲过。
见证了一个世纪历史的叶先生在晚年说道:“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充满战争、邪恶、自私和污秽的世道之中的时候,你从陶渊明、李杜、苏辛的诗词中看到他们有那样光明俊伟的人格与修养,你就不会丧失你的理想和希望。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诗词的女儿
风雅的先生
导演陈传兴曾为叶嘉莹拍摄过一部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陈传兴用短短120分钟的电影,铺展开这位传奇女性近百年的人生。在他看来,“叶先生的一生,就是一个女性的百年孤寂。”
叶嘉莹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终生致力于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曾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后来,叶嘉莹将历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产的收入计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后又于2019年再次向迦陵基金捐赠1711万元。
许多人惊讶她的慷慨。叶嘉莹淡然回应道,“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我内心有理想、有持守。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过,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学的代表,是以中华文化作为一生之本的人。她非常纯正,她的立人之本就是中华诗词文化。
2019年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2月,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文字 | 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编辑 | 立羽
校对 | 赵丹丹
审签 | 岑杰昌
更 | 多 | 新 |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