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名人先辈
讲述党史故事
思想领航学习会
“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上面这段话是钱学森在24岁时写下的。如今,中国航天事业今非昔比,而每每回忆这筚路蓝缕的征程都离不开钱老。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3周年,本期理论研究会让我们一起回顾钱老光辉的一生。
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
1923年到1929年,钱学森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
此时钱学森做出了第一次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1929年,钱学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
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
1932年 “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目睹着天空中肆虐的日军飞机,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航空方面的书,还发表了多篇关于航空的文章。钱学森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专业是航空工程。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
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
转为研究航空理论
1936年,钱学森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他想,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 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研究航空理论。 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成为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生。
1940年左右, 冯·卡门(站立者左四)与钱学森(前排左一)等中国学者
★
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仅有寥寥10页,但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 就达800多页。
钱学森存放论文最后一稿的纸袋
艰难回国 奉献祖国
1950年9月,钱学森遭到美国司法部的无理拘禁,直到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来到洛杉矶港口才终于登上回国的邮轮。
“汉柏秦松骨气,高彝夏鼎精神。”熟知钱学森的人,无一不被他的风骨所折服。他坚持“七不”的处事原则,拒绝向国外刊物投稿,坚决不再踏上美国国土,他一心只想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事情,当荣誉来临时,他的态度始终十分冷静和谦虚。即将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之时,钱学森说道:“我要尽最大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1955年钱学森一家启程回国时,在邮轮甲板上合影
一次,陈赓问钱学森:“钱先生,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靠着这份志气,钱学森由一名理论力学家转向工程建设,开启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写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并组织筹建了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他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更是响彻寰宇,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
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
1982年,从国防科研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已经71岁了。他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他非常看重自己晚年的科研成果,对堂妹钱学敏说:“我这些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
晚年钱学森在书房中撰写论文
★
为了及时跟踪世界科技和时政前沿,钱学森特地拿出工资、补贴及稿费等的一部分,设立自己的专项购书基金,用于购买各种最新出版的书籍,订阅各种不同领域的杂志。直到2009年10月31日去世前两天,钱学森仍然在读书看报。
晚年的钱学森虽卧床静养,但时常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大事,并感叹自己为祖国做得太少,而人民给予他的太多。
据秘书涂元季透露,钱学森回国以后勤奋工作,将他的知识、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甚至将个人一生所得的几笔较大收入,或作为党费上交组织,或全部捐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他从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更不要求人民对他有任何回报。”
★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在与别人的书信中,钱学森反复强调。于是,这位自谦为“沧海一粟”的大家,在功遂身退后安详地寓居于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航天部家属楼,在知心爱人蒋英的陪伴下,走完了辉煌一生的最后岁月……
结语
钱学森,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更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永恒的灯塔。他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真理、献身国家建设的壮丽篇章;他的精神,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少年当追梦!愿钱学森精神在每一位大工学子的心中闪耀,照亮前行的每一步;也愿大工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信念,奋发向上!
END
图文来源:人民日报 组织宣传方向 石宇川
图文编辑:宣传部 陆雨霏
审核:丁云哲 曹舒婷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