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对医保制度可持续至关重要,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请问,2024年基本医保基金运行形势怎么样?收支余情况怎么样?
蒋成嘉
国家医保局规财法规司司长蒋成嘉:
感谢您的提问。感谢大家对医保基金运行形势的关心。首先,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医保基金运行是平稳的、安全的。根据全国医保基金最新快报数据,2024年医保基金运行可以用“稳”和“进”两个字来概括,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
先说“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金收入“稳”。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职工医保基金收入2.37万亿元,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11万亿元。这个增速是多地支持企业减轻负担、降低医保费率的背景下实现的,实现了基金收入稳定与促进经济恢复的统筹。
二是基金支出“稳”。全国医保基金总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长5.5%。支出过快增长的态势有所遏制,支出增速与收入增速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增速协调性也有所改善,为减轻广大参保患者就医购药费用负担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基金结余“稳”。全国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0.47万亿元,其中职工医保结余4164亿元,居民519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87万亿元,其中职工医保3.05万亿元,居民医保0.82万亿元,说明医保管理质效持续提升。
再说“进”,也有三方面新特点:一是统筹基金共济作用有新进展。在全部基金支出中,统筹基金支出占比比2023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80.3%,说明基金共济效能进一步增强。
二是门诊保障持续取得新进展。全国基本医保门诊结算达到67亿人次,同比增长19%。
三是保障生育医疗取得新进展。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432亿元,同比增长33.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均来自医保基金初步汇总数据,最终数据可能会略有调整。社会各界一直高度关注医保基金收支安全,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2024年我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我们的医保基金是安全的、可持续的,基金运行安全平稳的基本盘是确定的。
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始终坚持管好、用好医保基金。2018年以来,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19.70万亿元,支出16.48万亿元,其中,统筹基金收入15.19万亿元,支出12.78万亿元,年均增长均在11%左右。持续增长的医保基金支出规模,在为全体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坚实保障的同时,也为医疗机构、医药行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增量。
下一步,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将继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守好管好用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更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第一财经记者提问
樊卫东
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
感谢您的提问。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决策部署,是民生领域补短板的重要制度安排。2016年国家启动制度试点,2020年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八年来,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阶段目标基本实现。这项制度不仅有效破解了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难题,减轻了家庭经济和事务负担,还通过集聚资金规模效应、发挥制度平台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养老服务业和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1.8亿人,累计26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拉动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国家医保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以建立独立险种、制度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契合我国国情为目标,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切实减轻失能人员护理服务费用负担,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强化制度顶层设计的同时,建立健全17项核心政策和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制度全面覆盖、落地实施时,失能群众能够及时兑现待遇、享受服务。目前,已印发13项政策措施。指导现有试点城市规范统一,缩小地区间制度差异,为下一步全面建制打下基础。与此同时,研究探索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鼓励研发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长期护理服务产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鲜活动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更高质量发展,让失能群众获得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服务。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去年,国家医保局印发了DRG/DIP2.0版分组方案,要求各地2025年1月1日起落地实施,请问当前的总体进度,以及基金预付、数据工作组和特例单议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地情况如何?
黄心宇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感谢您的提问。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专门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国家医保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2019年以来先后启动了住院费用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目前DRG/DIP付费基本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医疗机构行为更加规范,医疗服务效率提高,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下降,节省了患者就医费用和时间成本,医保基金总体保持平稳安全态势,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得到增强。
去年,国家医保局在广泛听取医疗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169个城市的1亿多条病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依托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等学术团体充分开展论证,形成并发布了DRG/DIP2.0版分组方案,重点对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有效回应了临床诉求,体现了“医保医疗相向而行、协同发展”的价值导向。同时,医保部门还明确要求地方建立完善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和数据工作组等五大配套机制,促进医疗医保改革协同。
到去年12月,116个统筹地区已经提前上线2.0版分组方案,其余统筹地区也都完成了细化分组、数据测算等准备工作,今年1月初按时切换分组版本。医疗机构普遍反映新版分组更加贴近临床实际,符合医疗机构发展需求。在配套机制方面,70%以上的统筹地区建立了预付金机制,95%以上的统筹地区建立完善了特例单议、意见收集、沟通协商和数据工作组机制。特别是数据工作组,这是医保部门自我加压,提出的一项创新型工作,通过定期向定点医疗机构公开医保基金运行、DRG/DIP付费等情况,主动“亮家底”,增进医疗、医保理解互信。我们要求今年3月31日前,所有统筹地区的数据工作组都要投入实际运作,向医疗机构公布数据,也希望医疗机构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源自临床、尊重临床、服务临床、引导临床”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提升基金使用效率,更好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切实增进参保群众健康福祉。谢谢。
医药经济报记者提问
医药经济报记者:人民群众对药品价格治理非常关心。前期,国家医保局部署开展了“四同药品”挂网价格的治理,能否介绍一下工作进展?
王小宁
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副主任王小宁:
感谢您的提问。按照制度要求,公立医疗机构通过本省医药集采平台采购所需药品。长期以来,各省集采平台之间相互独立,数据没有互联互通。一些企业利用这种信息壁垒,在不同省份以不同价格挂网,有的价差还很大。这种歧视性高价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重了人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随着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的建成,省际间价格信息壁垒已被打破。国家医保局实施了医药产品挂网全国联审通办,企业通过统一信息平台申请挂网,“一次提交、一省核验、全国通享”,实现了挂网信息互通互享。同时,为减小区域间价差,2024年,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四同药品”(即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同厂家药品)价格治理,运用统计方法测算形成该产品具有代表性的价格水平,引导企业主动纠正、下调挂网高价。目前,“四同药品”价格治理目标已基本实现,总计规范了2.7万余个药品品规的价格。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全国挂网药品价格一览表,全量汇总展示各地挂网价格信息并对首涨、高涨幅等异常价格行为予以标识,敦促各地持续纠正不合理的挂网高价。
作为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国家医保局始终主张企业应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自主定价,坚决反对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也希望社会各界随时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和各地医保部门反映异常高价药品的相关线索。
财新传媒记者提问
财新传媒记者:今年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增了38种创新药,创历年新高,这给予中国创新药企极大的鼓舞。我们还关注到,国家医保局将探索形成丙类目录,能否详细介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支持创新和建立丙类目录的有关考虑?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感谢您的提问。国家医保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强化医保战略购买,在赋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7年来,医保药品目录已累计新增了835种新药好药,去年新增的“全球新”创新药达到了38种,创历年新高,医保部门“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支持差异化创新”的导向进一步彰显。
我们也看到,今年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提出探索形成丙类药品目录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讨论很热烈,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积极建言献策,为我们完善思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也反映出无论是医药产业、保险行业还是医生、患者都对建立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拓展创新药支付渠道有很高期待。
在基本医保现有的甲乙类目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丙类目录是完善我国医疗保障药品目录体系的一次重大尝试,有利于发挥医保部门政策优势、专家优势和管理服务经验,为商业健康保险确定药品保障范围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构建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满足患者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疾病治疗经济负担。
对这项工作我们目前有几点考虑:一是药品范围上,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二是使用范围上,国家医保局将采取多种激励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将丙类目录药品纳入保障范围。三是工作安排上,丙类目录与每年的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同步开展,计划于今年年内发布第一版。工作程序拟参照医保目录调整程序,但会发挥好市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保险公司充分参与。丙类目录的商保结算价格由国家医保局组织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协商确定,探索更严格的价格保密措施。四是支持落地应用上,国家医保局将探索优化调整支付管理政策,对于丙类目录药品可不计入参保人自费率指标和集采中选可替代品种监测范围,符合条件的病例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实行按项目付费。具体工作方案将在完善后争取尽快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提出宝贵意见。
此外,由于丙类目录要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对接,必需留有一定的产品设计、精算、落地的时间,因此从今年开始,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时间会适当提前,预计从4月1日开始申报,争取9月份完成。为尽量减少对行业的影响,经过反复研究,今年我们拟采取“预申报”的过渡措施,就是对4月初申报开始时尚未获批,但预计今年5月底前能够获批的新药,企业可进行预申报,只要在5月底正式批准,就能够参加后续的专家评审环节。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记者提问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记者:目前,全国31个省份和兵团都将辅助生殖纳入了医保,这体现了医保部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的坚定决心,获得各界广泛好评。请问医保部门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方面还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
感谢您的提问。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情。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国家医保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生育保险保障功能,推动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共同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2024年1-11月,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2亿人,基金待遇支出1158.11亿元。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要求,我们正在研究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增强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功能,初步考虑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巩固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更好保障其生育权益。目前,江西、浙江、天津、贵州等省份已探索将相关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二是加强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根据基金可承受能力,加强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医疗费用保障,做好辅助生殖技术医疗费用保障,提升管理水平。目前,31个省份和兵团均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2024年已惠及超100万人次。三是优化生育保险管理服务。推进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女职工,生育津贴拨付业务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目前,全国已有超三分之一的地区将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个人。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持续健全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政策,综合运用医保政策工具积极支持生育,降低生育医疗费用负担,同时积极加强部门协同,共同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主任朱永峰:
由于时间关系,上半场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大家举手提问。
健康国策2050记者提问
健康国策2050记者: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医药企业因商业贿赂等行为被各地医保部门给予了失信评级,有的还被采取撤网等惩戒措施,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副主任王小宁:
感谢您的提问。医药购销领域回扣、带金销售等行为严重败坏行业风气,导致药品耗材的价格被层层加码,最终转嫁到患者头上,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医保局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这个制度根据法院判决或行政处罚认定的药品带金销售和围标串标等案件事实,开展信用评级、分级处置、信用修复等工作,促使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合法收益。截至2024年底,评定失信企业735家,其中“特别严重”失信企业7家、“严重”失信企业40家、“中等”失信企业76家、“一般”失信企业612家。从实施效果看,多数失信企业能够正视自身存在问题,主动采取降价等措施修复信用。这一制度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药品耗材价格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医药采购交易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坚持严的总基调,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初步想法,一是调整评价标准。将现行的“一般”“中等”“严重”“特别严重”四档调整为“失信”“严重失信”“特别严重失信”三档,同时下调“特别严重失信”涉案金额评级标准。二是增强部门协同。将更多行业主管部门发现或移送的问题线索和查办结果作为失信事实来源。三是强化惩戒力度。对于向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和医药集采机构工作人员行贿,以及参与伪造医疗处方、检测报告等文书资料,在集中带量采购中围标串标的医药企业,从重给予评级处置。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主任朱永峰:
上半场发布会就先到这里,感谢出席上半场发布会的四位发布人,请大家离席。我们有请出席下半场的发布人入席。
出席下半场的有价格招采司丁一磊司长、基金监管司顾荣司长、医保中心王文君主任和大数据中心付超奇主任。下面进入下半场提问环节,欢迎大家继续举手提问。
纪检监察报记者提问
纪检监察报记者:最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与央视联合制作的反腐专题片曝光了某三甲医院院长收受2亿余元医药回扣,让人触目惊心。请问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是怎么持续通过集采挤出药耗价格虚高水分,既反医药领域腐败,又减群众负担的?
丁一磊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
感谢您的提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与央视联合制作的反腐专题片,深刻指出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的重要根源,涉案代理商在面对镜头时说到,“能不能把自己代理的产品送进医院,关系到的利益相当大,因此有些不良供应商不惜拿出业务额的一部分来行贿,这就是所谓的带金销售”、“大家都是用这种模式去做”、“回扣不可能无缘无故送给他,那都是在经营成本里面的。损害的一个是老百姓,一个就是国家”。这些涉案人员的现身说法说明了药价虚高既是价格问题,又是腐败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同一种药品的企业有若干个,哪个生产企业的药品能进院,进院能卖多少,相当一部分是由代理商在操作。二是虚高药价的大部分由代理商获取,并流向灰色地带,既加重群众负担,又污染了行业生态,而生产企业却没有获得相应收入。三是在代理商眼里,从生产企业拿货的底价和其销售价之间的价差大、适应症万能,才是好药、才好操作,而药的质量好坏反而并不是决定因素。
集中带量采购就是针对这样的行业现象,挤出药耗价格虚高水分、减轻群众负担、净化流通环境的作用,概括起来是四个方面。一是集采阻断灰色空间。集中和带量这两个关键操作,跳开了代理商环节,医院公布采购量,生产企业公开竞争,中标企业药品直接进医院,按照医院预先报量销售。企业一次集采中标,就可实现进入全国或地区大批医院和规模化销售,不需要代理商这个环节再去逐个医院的进院和维护。集中带量采购让药品销售的核心竞争力由水面下的灰色操作转变为阳光下的公开竞争,由此形成了药价降低的主要空间。二是集采遵循市场规律。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集采的药品耗材是有多家企业生产的,在产能大于需求的前提下,生产企业争取交易机会,且尊重供求关系是商品领域普遍规律。从医保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竞争激烈度保持在合理范围,但这需要行业自身走到差异化发展道路上,主动避免在同一种成分、同一个靶点上过度重复立项,避免加剧供大于求,我们愿意看到一个药物由适量的企业生产,希望产能和需求基本匹配,我们不愿看到37家甚至50家企业同时生产一种药物,产能数十倍、数百倍于需求,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压力必将把价格拖到谷底。三是集采促进动能转换。刚刚记者朋友也提到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了38种创新药,给药企极大鼓舞。这恰恰是因为集中采购节约基金留出来的空间,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谈判药使用超3600亿元,也就是说“老药”集采省下来的钱80%用于创新药,自助餐没有降档,而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老菜品批量采购,且增加了很多新菜,集采充分发挥了减负担、腾空间、促改革的动能转换作用,符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四是集采符合民心民意。集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过去五年里,许多终身服药的慢病患者负担显著减轻,许多收入不甚宽裕的群体也有能力负担起更高级的药物,更多听障人士有条件用上人工耳蜗,更多老年人有意愿换上一口好牙。绝大多数患者欢迎集采,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推介中国的做法,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是集采越走越稳的最大靠山。当然,也有少数群众本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朴素观点,担心降价后的药品质量。国家集采走过的5个年头已经证明药品质量值得信任。在此,也呼吁大家擦亮眼睛,虚高的价格原来就没有形成企业利润,没有用在质量上,没有用来研发创新药,而是进入了中纪委专题片中腐败分子家中的夹墙里。希望全社会共同形成坚决挤压药价虚高的共识和磅礴力量。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日前,国家医保局出台了一揽子医保增量政策,其中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备受关注。能否介绍一下这项工作考虑和进展情况?下一步在利用医保基金赋能行业发展方面还有哪些新举措?
王文君
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主任王文君:
感谢您的提问。医保基金既是群众的“救命钱”,也是医药行业发展的“赋能金”。2024年,我们联合财政部印发通知,在国家层面统一和完善医保基金预付制度,支持基金运行安全的地区,在年初向信用良好的定点医疗机构预付资金。出台这项医保增量政策,主要是通过预付,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缓解医疗机构运行压力,为其可持续发展赋能助力,进而为参保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据初步统计,2024年全国72%的统筹地区安排预付金943亿元。比如,江苏11个统筹地区预付近100亿元;浙江预付超63亿元;四川21个统筹地区向1784家定点医疗机构预付超46亿元;新疆结合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评价,向全区66家三级医疗机构预付24亿元。从地方实践看,预付金制度受到医疗机构普遍欢迎,促进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正指导各地落实好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在“先给钱”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快给钱”,加快实现即时结算。即时结算的核心是大幅压缩结算周期,努力提高资金拨付频次和效率,实现多次拨、快速拨。
2025年的目标是全国80%左右统筹地区基本实现即时结算,2026年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实现即时结算。这项改革得益于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支撑和数据应用,先行探索的地区近日已取得初步成效。比如,福建厦门全市2000余家定点医药机构均已接入即时结算系统,医药费用对账后次日即可拨付医保资金;安徽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即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当天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次日可由医保部门按比例拨付,从今年元旦启动以来到昨天(即1月16日)下午5点,共有397家医院即时结算2181笔,资金7197万元;河北、浙江、贵州、海南、青海等省份也在全省积极推进。
接下来,我们将发挥这些先行省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地互学互鉴,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基金预付和即时结算,大幅度提高整个医保体系资金周转效率,更好赋能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欢迎在座的媒体朋友对这项改革持续关注,共同促进健康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注意到2024年国家医保局打击欺诈骗保力度非常大、影响非常广,披露的一些案例触目惊心,让大家都感受到了医保部门守护群众“救命钱”的坚定决心。请问,去年基金监管取得哪些工作成效,今年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顾荣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顾荣:
感谢您的提问。2024年,国家医保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不断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坚持零容忍、出重拳,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构筑起“利剑高悬、监管常在”的高压态势。一是强化检查惩处力度。2024年,全国共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查实欺诈骗保机构2008家,联合公安机关侦办医保案件30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741名。一批欺诈骗保机构被解除或暂停协议,并移送公安、纪检等部门立案调查,真正架起监管的高压线。二是强化大数据监管。研究开发一系列管用有效的大数据监管模型,为飞行检查、打击欺诈骗保、精准监管提供有力支撑。全年通过“异常住院”“倒卖医保药品”等模型追回医保资金近6亿元,通过“男女检查、男女用药”“糖化血红蛋白”等大数据筛查线索追回医保资金近1亿元,通过智能监管子系统挽回医保基金损失31亿元。积极推进药品追溯码监管应用,开启“码上监管”新阶段。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坚持宽严相济的理念,压实定点医疗机构主体责任,梳理制定问题清单,帮助医疗机构开展自查自纠,主动自觉规范医保基金使用行为;压实定点零售药店主体责任,广泛组织医药企业和药店参加药品追溯码监管应用恳谈活动;压实医务人员主体责任,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通过“驾照式记分”,引导相关人员自觉管好“处方笔”。四是强化社会监督。首次召开社会监督暨举报奖励大会,首次公开发放20万元最高奖励,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医保基金安全。
2025年,国家医保局将一以贯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政治责任。一是持续巩固“不敢骗”的高压态势。深入推进医保基金使用管理专项整治,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欺诈骗保和整治违规使用医保基金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大提高“四不两直”飞行检查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的惩戒力度。二是不断织密“不能骗”的天罗地网。全面推进药品追溯码监管应用,精准打击倒卖“回流药”、串换医保药品等行为。加快推动大数据监管试点成果推广应用,持续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领域全流程全链条智能监管系统。三是健全完善“不想骗”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定点医药机构自查自纠,全面落实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实行“驾照式记分”管理。广泛开展面向“两定”机构的医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训,动员全社会参与监督,共同守护好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
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
经济参考报记者:2024年起,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家庭共济,个人账户里的钱可以共济给家人使用,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请问,这项工作当前的进展如何?
付超奇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
感谢您的提问。2024年12月2日,国家医保局在江苏苏州正式启动全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可以跨省用于本人近亲属缴纳居民医保和报销医疗费用。截至2025年1月16日,短短一个多月,全国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81统筹区能够进行个人账户的跨省共济,实现跨省共济1540笔,共济金额超70.48万元。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至少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盘活存量资金,拓展惠民深度。2024年,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年收入6303亿元、支出5852亿元,累计结余超1.44万亿元。通过改革,将丰富约6000亿流量资金的使用场景,拓展1.44万亿存量资金的使用深度,推动医保基金更好地惠及群众健康。
二是促进人口流动,助推经济发展。我国每年有约1.5亿的跨省流动人口,通过个账跨省共济,能够帮助他们更安心的就业、工作,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深化医保改革。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的实施,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赋能医保体制改革,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为通过创新政策和技术手段来推动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2025年,我们将加快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工作步伐,扩大应用地域范围,弘扬共济理念,激活沉睡资金,服务广大的参保群众。
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
中国证券报记者:请问国家医保局2025年在集中采购和价格的管理上对医药行业赋能有哪些考虑?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
感谢您的提问。2025年,医保部门将持续深入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包括国家层面将在上半年开展第11批药品集采,下半年开展第6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并适时启动新批次药品集采。同时将在地方层面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联盟采购预计达到20个左右,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高值耗材等,预计2025年国家和联盟组织开展的药品集采品种将达到700个。在医保赋能医药行业方面,我认为大家不要局限在降价本身,“以量换价”只是药品耗材集采的一个方面。
实际上,集采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更关键的是集采的内在属性具有强烈的赋能正外部性。
一是内部赋能企业发展。比如,对于后发的生产企业而言,集采赋能体现在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上,有的企业单品市场份额从集采前几乎忽略不计上升到头部位置;再比如,对于回款困难的企业而言,集采赋能体现在医保直接结算上,如内蒙古一家大型医药企业集采前后回款周期缩短了300天左右,仅此一项就为企业每年节省4000多万元的资金成本,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真金白银的收入。
二是外部赋能市场拓展。中国具有强大生产能力、巨大市场空间和丰富实践经验三大优势,但单个企业不具备将上述优势整合起来的能力,“一厂一品”进行孤勇者式的出海探索,将面临很多壁垒和挑战,个别成功案例很难被后来者复刻。国家医保局非常明确“全球买、全球卖”的思路,以药品耗材交易为切入点,分板块促进现有药品交易平台做强做出特色,发挥资源整合的集体优势,助力中国市场全球买、医药企业全球卖。最近备受关注的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就是价格招采赋能医药行业的生动例子,它面向东南亚发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功能,助力医药企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此外,除了大家熟悉的药品耗材交易环节,价格工作在赋能医疗服务行业方面也持续发挥作用。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为例,2025年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推进指南的编制发布工作,指导地方规范整合现有价格项目,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各地医疗服务收费像药品那样,用通用名,讲普通话。首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标准化规范化,本身就是对医疗行业赋能。过去每个省分别定本省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项目名称、内涵、计价方式不完全一样,创新技术进入临床需要逐个省份明确政策,周期长效率低。价格项目“统一度量衡”的目的是让医生用着顺手、患者看得明白、创新技术也能加快实现临床转化,比如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通过立项指南集中发布,有利于后发省份引入该技术。其次,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要在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上做加法。比如增设的“上门服务费”“免陪照护费”“导乐分娩费”以及许多具有美容功能、改善就医体验的“悦己消费”项目,这些项目不像检查、诊断、治疗那样是典型的基本医疗服务,但也属于患者和患者家庭有现实需求,公立医疗机构有提供服务的动力,也不占用医保资金,将通过价格政策把相关服务的链路接通,形成新的增量。再次,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要在支持高质量创新上做加法。比如立项指南对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做了前瞻性安排,专门预设了“互联网首诊”价格项目,一旦技术准入方面条件成熟,就可以立即备胎转正,无缝衔接;对人工智能等应用潜力强的新技术,在门诊诊查费等常规项目上增加拓展项,依托人工智能辅助辅助进行诊查和完全由医生进行的诊查,按同一个价格收费。硼-中子俘获治疗、口腔无回吸治疗等许多近年来最新投入临床的技术,也通过立项指南集中设立对应的价格项目。近期,国家医保局正在研究心血管外科立项指南,考虑统一新增“心室辅助装置”(也就是“人工心脏”)植入的价格项目,促进体现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创新产品加快进入临床,帮助更多心衰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和更高生活质量。
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该省的大家一起想办法省,该花的大家一起精打细算花”,挤压虚的、支持新的,努力让医药费用的每一分钱,更多用在有价值有效率的地方,精准赋能医药行业和医疗事业,服务好广大群众的看病就医,让医药科技更好地造福人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过去一年,大家明显感觉到医保服务越来越方便了,像大家关心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扩围,“新生儿落地参保”等。2025年,我们都期待会有更方便的服务,请问这两项工作有哪些进展和新的考虑?
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主任王文君:
感谢您的提问。这两项工作是医保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点任务,让出门在外的群众异地就医更方便,让孩子及时得到医保呵护,是大家关心的身边事,也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先来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扩围。去年的扩围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扩病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病种由原来的5种扩大到10种。原来的5种是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去年新增的5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从费用结构看,这10个病种基本覆盖90%以上跨省报销的门诊慢特病费用。二是扩机构,截至2024年底,全国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达64.4万家,较上年增加9.36万家,异地就医结算实现了县域可及。通过不懈努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从住院费用扩大到普通门诊费用、门诊慢特病费用,惠及更多群众。2024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达2.38亿,减少群众资金垫付1947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84.7%、26.7%。
2025年,我们将继续优化异地就医结算,完善备案,规范管理,巩固提升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进一步方便大家异地就医。
再来看新生儿参保。医保部门积极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联办的关键在于“联”,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将过去散在各个部门办理的出生医学证明、户籍和医保参保等事项集成化办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联办的优势在于“快”,吉林、山西、山东、福建、湖北、云南、甘肃等地通过“出生一件事”,探索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参保、在线申领医保码,实现新生儿“出生即参”“床边即办”,2024年新生儿当年参保率大幅提升。同时,及时报销新生儿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生育医疗费用,为宝宝和宝妈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保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新生儿医保服务,做好参保温馨提醒,保障新生儿及时参保、及时享受待遇,用心呵护好祖国的未来。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主任朱永峰: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刚才八位发布人围绕医保基金运行是否安全、医保服务如何进一步优化、医保政策如何更好赋能医药行业发展等方面,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医保部门既是民生部门,也是经济部门;既要保障人民健康,也要赋能经济发展。2025年,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医疗保障“奋力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的根本目的,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坚定不移推进医保改革,呵护“小的”、照顾“老的”、保障“病的”、支持“新的”、挤掉“虚的”、打击“假的”,守好用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赋能医药机构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为健康中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广大新闻媒体继续关注医保事业,宣传医保政策。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媒体朋友,感谢各位发布人。今天是农历腊月十八日了,再过十几天就要过新年了,在此,提前预祝大家新年快乐!身安康、万事顺、所愿遂!再见!
来源:国家医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