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焰”话消防|年俗与火

时事   2025-02-02 20:32   北京  

  

播音  严锴

我们华夏民族,骄傲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为什么呢?因为炎帝、黄帝,是中国人的始祖。

我们中国的始祖先人对火十分崇拜,也很重视,炎帝的部落就以火为图腾物。《尚书》云:“神农,炎帝也,姜姓,以火德王”。炎帝一族还十分崇尚牛,史书就记载说炎帝是人身牛首,生来具有超乎自然的能力。炎帝部落最早兴于“烈山”,今湖北随州,所以史书又称炎帝为“烈山氏”。

你看“烈”这个字,下面的四点底,最早就是“火”字底。

再看“炎”,俩火摞一起,《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炎,火光上也”。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秦篆,直到现在“炎”这个字都是两个火的形状,火上有火。由此可见,“炎”字的本意是堆火、猛烈之火的意思。

炎帝一族崇拜牛,这牛与火也有许多故事。比如,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五国攻齐,连下73城,只剩莒jǔ和即墨;莒在今山东日照,即墨在今山东平度。随后,燕军将即墨团团围住,城中百姓推举田单为将,输死抵抗,坚守了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燕国王位更迭,前线换帅,田单敏锐的意识到:是时候反攻了!他命人找来千余头牛,十分强壮,在牛角上绑缚利刃,牛尾则捆扎被油浸透了的芦苇,然后再往身上披五彩红衣。等到深夜,燕军熟睡之时,田单一声令下,命士兵点燃了牛尾。顿时火光四起,通红一片。一千多头牛被烧的生疼,发狂了一样向前猛冲,直奔燕军的大营,形成无数道火光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燕军吓坏了,一看这都什么呀,着着火噢敖喊叫就过来了脑袋上还长着利刃在烈火的反射下寒光耀眼!快跑吧——哗!被牛捅死踩死的被自己的人踩死的不计其数,紧跟着即墨城内的齐国军士也冲进来了,打扫战场,大获全胜。

说完了中国的再说一个外国的。荷兰,有头非常温顺的牛,可最近不温顺,病了,肚子又胀又痛,叫个不停不说,还又踢又踹,特别的烦燥不安。甭问呢,肯定是病了,赶紧找兽医吧!结果等兽医来了扒开牛嘴掏出火机要看看舌苔——估计这位还是中医出身。他掰开牛嘴紧跟着“嚓!”点燃了打火机,哎呦可了不得了——“磞!”牛嘴里居然喷出火来了,幸亏兽医躲得快要不然连眉毛都燎了!这哪是牛啊,整个一牛魔王啊,成精了吧它!经过检查,原来啊这头牛的胃消化不良,产生了烷气体,他这一点火,牛再一打嗝,能不着吗?拉丁美洲圭亚那还有一种“灯牛”,为什么叫“灯牛”呢?因为宰杀了以后,把它的牛尾从中间钻个小孔,插入灯芯能连续着七八个小时,人称“牛尾烛”,故而叫“灯牛”。

讲了半天火,我们这期节目的名字叫“年俗与火”,下面就讲讲中国年俗中的“火”。“火”在少数民族的习俗里,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比如,蒙古族,蒙古族认为“火旺”,代表着家族兴旺。“蒙古”二字,蒙语的意思是“我们的火”。所以每到除夕,蒙古族不但要在夜晚点长明灯,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

再看水族,大家对水族一般比较陌生,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江西地区。水族在除夕夜,家家都要在火塘里“点新火”,寓意新的一年更加幸福美满。

彝族更有意思,除夕做饭前还得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将其投入火塘的烈火中,以祈求火神不再降临火灾;过年举行篝火晚会时,会有不少人手持火把在田间奔跑,表示向虫害宣战,那意思再破坏庄家就烧死你们。

朝鲜族过年的时候要到田间烧火堆,以此来诱杀田鼠和虫害,希望新的一年粮食大丰收。

台湾高山族除夕夜都要在门前放个火盆,里头点燃点稻草,让家中的男人从火上跳过去,有点像过去咱们结婚时候新娘子跳火盆,他们是男人跳火盆,借此乞求男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白族和傣族过年时要“放高升”,将整棵竹子装上火药,点燃后射向高空,示意来年蒸蒸日上。苗族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要燃放鞭炮,如果家住在山里,清晨只要一开门,就得朝天连放三枪,以震慑妖魔邪祟。

讲完了大陆,我们再说说宝岛台湾。其实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过年很多习俗都非常相似。比如,除夕那天,大陆要守岁,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大家围坐在一起,通宵达旦迎接日出,这叫“围炉守岁”。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就记载说:“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台湾也守岁,只不过不“围炉”,而是“围锅”或者“围桌”,因为台湾人特别重视年夜饭,那真是极为丰盛,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不仅吃得好,还得人都齐,如果家中有谁来不了,吃饭时就要给他留出空位,把他平时穿的衣服搭在空椅子上,就当他来了,表示全家已经“团圆”,这才能开吃。

坐在桌前的无论是妇女还是孩子,每道菜都要吃,不能偏食,酒也要喝一点,小孩儿就算了啊,小孩儿不能喝酒。这桌上的菜,我刚才讲了叫“应有尽有”,那么哪些是“应用”的呢?比如,鱼肉丸子,“团团圆圆”;全鸡,就是整只鸡,台湾话这“鸡”跟“家”同音,全鸡就是“全家”,来年要发财就全家一块儿发;桌上还得有萝卜,萝卜台湾叫“菜头”,那意思来年讨个“好彩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过年的风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总体来说就是向着更安全、更先进的方向变化,点灯用火逐渐减少,也使火灾隐患越来越少。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说明人们的消防意识在逐年提高,毕竟新年兴不兴旺安不安康跟春节燃多大火没什么关系,而如果您的消防意识淡薄,那来年还真说不定会出点事儿啊。


编辑:张柱红
设计:‍‍谢笃信
审核:康立文
投稿邮箱:zgxf@188.com
推荐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消防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ID:ZGXFZZS)


中国消防杂志社
传递消防声音 讲好消防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