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把群众挡在身后举过头顶——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8·20”洪灾救援纪实

时事   2024-10-11 21:46   辽宁  

把群众挡在身后举过头顶


——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

“8·20”洪灾救援纪实



《葫芦岛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治 王艳 金鑫


 

  灾后第11天,建昌,朱小线。


  路面上翻起的柏油层,路边连根拔起的大树、倒伏的庄稼,远处只剩大门的“房子”,似乎都在向人们默默地控诉洪水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伤害。


  杨树湾子乡小学中心校的操场上、教室里,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官兵在清理操场、擦亮玻璃,在黑板上留下对孩子们的祝福,期待孩子们按时开学。


  他们面庞黝黑、目光坚毅,11天未换的作训服汗渍斑驳。洪灾发生后,他们奋战在救援一线,用身躯筑起一道道围墙,将受灾群众紧紧挡在身后,以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忠诚与奉献。建昌的山水间,镌刻着他们的足迹,传颂着他们的事迹……




“一边是战友,一边是群众,

我只能先救离我们最近的”


  2024年8月20日,必然会定格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当日,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前指指挥员周志超一行,接到上级命令,赴建昌受灾一线现地勘察,被洪水围困于朱小线郭家店附近。彼时,汹涌的洪水已将下窑大桥引桥冲断,部分桥面出现裂缝。与其隔桥相望、距离约一公里的警官于杨等人眼看洪水急速上涨,立即组织疏散桥上滞留车辆、群众。“当时后方的电线杆倒了,拉扯电线杆的钢筋横在整个桥面上。下窑大桥已被冲出豁口,随时可能断裂。我们只能截断钢筋,把电线杆搬走。”在疏散了三四十辆车、八九十名群众后,于杨决定去药王庙镇寻找铲车救援被困战友。


  车辆刚行驶到药王庙镇加油站,就被一群人拦住。“他们说加油站对过的胡同里还有老人和孩子没出来”。药王庙镇地势呈斜坡状,一侧与六股河相连,洪水虽然没上到镇中心街道,但已有低洼地段村庄被淹。


  “当时被淹的药王庙村宁津屯水位最高处只露出屋顶,低处也涨至窗台。水势很急,根本过不去。我们与预备役人员一起架起绳索,一名警士顺着房檐上到屋顶,再助跑跳到对面的柴垛上,将绳索拴在一个四五米高的农机具上,我们4个人扶着绳索勉强蹚进去,挨家敲门寻找被困群众。”随后,于杨又让1名小战士去镇上联系铲车,用车斗将19名群众分批转移出来。


  当于杨等人开着铲车返回下窑大桥时,洪水已将大桥冲断。“当时我的心咯噔一下,就差这一会儿,我们就过不去了。”“面对同样需要救援的战友和群众,你内心有过挣扎吗?”记者问。“当时没时间思考,完全是凭本能做决定。我们有紧急救援原则——极端情况下,救近不救远、救多不救少。我只能先救离我们最近的。”



  “我不敢想象后果。那可是我们的战友啊,天天在一起摸爬滚打、在一个锅里吃饭的战友!”深深的无力感瞬间将于杨吞没。


  18时30分许,支队救援人员集结到位,于杨组织了8名突击队员,在断桥上铺了3根木头当索道,再搭上木板,队员们伏在木板上一点点挪过了桥。“见到桥对面脱困战友的刹那,我们抱头痛哭。”



“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是我们的本能”




















  连续11天抢险救援,没有换洗衣物,很多武警战士身上都长了湿疹、添了擦伤。见到他们那一刻,“逆行与伟大”被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温馨的事儿。


  中队长边策在帮助受灾群众清淤时遇到一户特殊家庭,家里只有兄弟二人。哥俩一个聋一个哑,且哥哥腿有残疾,他们无力清理淤泥也没法正常交流。武警官兵帮哥俩把院子、屋里及膝深的淤泥清理干净,倒地的家具扶正,被褥晾晒到室外。哥俩一个比划一个说,非要给战士们喝他们仅有的几瓶水。边策和哥俩沟通时得知不少受灾群众还没吃午饭,就和战友把饭留给了受灾群众。



  发生在药王庙镇隆河公村的一件事儿,让中队长蒋化童无法忘怀。“当时我们正在路边清淤,有个大娘向我们喊‘救命’。大娘说,她老伴儿和邻居下地窖清理淤泥时晕倒了。”蒋化童等人马上赶赴现场实施救援。由于地窖口狭小,他们把救援绳绑在伤者身上,将两名伤者从地窖中拉出。观察伤者口腔内有无异物,随后对伤者进行了心肺复苏。等二人恢复自主呼吸后,又紧急协调车辆,将伤者送往医院。由于前期处置及时,两名伤者很快就脱离了生命危险。


  26名即将退役的武警官兵在一线奋战了7天,才极不情愿地被战友替换回来。他们说,这是他们在部队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希望有始有终、坚持到底。“我们的职责就是把群众挡在身后、举过头顶。我们不想回来,很多受灾家庭只有老人在家,想恢复到受灾之前的状况需要很长时间,我们想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家庭。我们多铲一锹土,多搬运一次物资,就可能多帮助一家人。


  武警官兵晚间住在兴建高速小德营子收费站,他们在办公室、食堂打地铺,在车上吃饭,省下时间用于抢险救援。


  为了这次抢险救援,他们倾尽所有,除了必要的装备,他们把能留的都留给了受灾群众。他们的卫星电话,为受灾群众联络家人;他们的医疗救助点,把保障全队的药品都提供给受灾群众。8月22日,炊事车开上去后,他们自带米面粮油、副食水果,走到哪儿饭就做到哪儿,让受灾群众吃上了热乎饭菜,自己吃方便面。“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本能。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我们要给他们最大的支持,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我们的集体有信念、有力量”



一个团结、相互信任的集体,才能拉得出、打得赢;一支有传承、有信念的队伍,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抢险救援时干部冲前头、战士跟后头;探路时干部走在最前方,确定没有危险了战士才跟上。


  “经过这次任务,我和战友是名副其实的生死之交了。”周志超和3名战友被洪水围困时,第一反应都是把机会留给对方。周志超让战友踩着自己的肩头上树避险,他始终在战友下方。驾驶员田金凯把空矿泉水瓶塞进通信兵聂晨的作训服,“我都有小孩了,你还没结婚,你先上树。”聂的回答则是,“你都有孩子了,你先上。”


  有即将退役的官兵撤回,也有刚完成新训的战士走上抢险一线。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的一茬茬官兵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落到实处。


  投身军营是因为理想,冲锋在前则考验信念。



  在抢险一线,武警官兵说得最多的话是“吃苦不言苦,为人民服务不打折扣”“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对他们来说,为人民服务是信念、是理想,是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的事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我们的集体有信念、有力量。”战士薛志远手指臂章坚定地说。


  坚定的信念如何炼成?


  答案或许藏在蒋化童“爬坡过坎”的成长经历中。


  11年前,他在新训中体会到部队的团结、和谐,实现了由地方青年向合格战士的转变。即将下连队时,他克服“定位迷惑坎”,选择去条件艰苦的建昌中队“淬火炼钢”;在班长的鼓励引导下,他克服“环境陌生坎”,种下象征扎根深山的“立志树”,迅速融入中队;接下来,他又和许多新下连的武警战士一起,战胜自我、克服心理恐惧过了“训练掉队坎”“任务畏惧坎”,在第一次出抓捕任务时完成了向“有本事、有血性”武警战士的转变;在日常看似枯燥的重复执行中突破“作风养成坎”,做到了“里外都有兵样子”;在比武竞赛中,与战友紧密合作逆袭对手,迈过“成败得失坎”,将自己与部队,个人荣辱与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信念感完美融合。


  通过深入推进主题教育、传承塔山精神的“强军故事会”,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的各项活动,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官兵的责任感、荣誉感根植血脉,集体凝聚力、向心力引领他们不断积聚能量,茁壮成长。


  自组建以来,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圆满完成了抗洪抢险、山火扑救等重大任务,连续34年无执勤事故。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洪抢险英雄部队”称号,一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支队”,七次被武警辽宁省总队评为“全面建设先进支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天空湛蓝如洗,云朵洁白如絮。


  灾后的建昌,蕴含新的希冀。


  杨南线、朱小线依旧坑洼颠簸,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援助车辆驶过,给受灾群众送去物资,送去重建家园的希望。


  完成抢险救援任务,乘车离开建昌的武警辽宁省总队葫芦岛支队官兵,耳边仿佛又响起这些天听得最多的一首歌——


  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认识我,我的绿军装是最普通的颜色。


  花好月圆的时刻,你不会留心我,我的红帽徽在远方默默闪烁。


  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还是我。


  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









主 编:王 岩 责任编审:崔 迪 杜  张宏静

政务要闻编辑:李海洋      笑怡   

综合新闻编辑:焕平   武秋子   

编导剪辑制作:薛宇航 视觉美编:李奇伟

视觉审录田 嘉 权威发布、微博编制:孟庆男



葫芦岛日报
打造平面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结合,与网友互动,爆料新闻最新、最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