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春节档的激烈角逐中,《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以其强劲的势头脱颖而出,票房迅速突破30亿,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影片。这部动画电影的成功,背后有着诸多值得探究的因素,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哪吒2》在剧情创作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延续了前作的剧情线索,天劫之后哪吒、敖丙灵魂虽保但肉身面临消散,太乙真人欲用七色宝莲为二人重塑肉身却遭遇重重困难。故事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情节紧凑连贯,逻辑性强,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几乎没有让人注意力分散的地方。影片巧妙地融入了春节档所需的笑点、泪点和燃点,在一些经典情节上对老版哪吒形象进行了致敬,同时又将故事的格局进一步扩大,让哪吒对世间不公的抗争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展现出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此外,影片还将职场困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元素融入神话故事,使剧情贴近现实,引发了年轻观众的共鸣,“哪吒打工人心声”话题在抖音上阅读量高达数亿,可见其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
在特效制作方面,《哪吒2》更是堪称一绝。仅特效镜头就远超《哪吒1》的全片镜头量,前作全片镜头超1800个,而《哪吒2》单特效镜头就超1900个,全片镜头则超2400个。制作团队耗时数年,运用顶尖技术打造出震撼的特效场景,从哪吒与敖丙激战掀起的惊涛骇浪,到太乙真人施展法术的炫目光芒,每一帧都精细到发丝。影片中有一场最难的特效,要呈现两军对战、像海浪一样互相翻涌的效果,这是一种“智能型海浪”,由角色形成,既要表现出浪花的动态,也要表现出智能体的主观能动性,研发周期极长。特效团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如海洋里鱼群流动的韵律、山里飘着的烟云、国画里的云、天上飞着的鸟群等,从中摸索出美感,成功打造出了这一独特的特效类型。在人物细节设计上,《哪吒2》同样做足了功夫,即便是第一部已有的角色,团队都全部推倒重做,主角身上的细节都有了更新,曾经“干退”工作人员的角色绒毛,在这一部也完全经得起最大银幕的大特写。
《哪吒2》在主题挖掘和角色塑造方面也十分出色。它对“反抗命运”的主题进行了升华,哪吒和敖丙面临天庭“神魔之分”的不公定义,发出“魔?”的呐喊,让观众深刻意识到神魔本质无别,关键在于行为与思想,这一主题直击当下年轻人想要逆天改命的心理,产生了强烈共鸣。在角色关系上,影片进行了大胆重构,哪吒与敖丙从传统的敌对关系转变为“共生宿敌”,在对抗与和解中共同成长,这种双男主叙事既呼应了年轻观众的喜好,又深化了命运与选择的哲学思考。此外,影片对家庭情感和友情羁绊的刻画也十分细腻,李靖夫妇的“沉默之爱”,以及哪吒与父亲李靖从对抗到理解的转变,暗合了当下中国家庭中传统权威与现代个体意识的碰撞;哪吒与敖丙之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深厚情谊,也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情感寄托。
当然,《哪吒2》也并非十全十美。有观众认为影片所有的泪点和燃点,实际上都是上一部哪吒里已经被观众验证过成功的部分,在真正有创新的点上,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盘子铺得太大,反而导致蜻蜓点水,着墨不够。比如妖族对不公的反抗这一情节,在电影前半段的铺垫太少,观众还没有来得及和相关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这条线就草草结束了,使得最后大战时的感染力有所折扣。还有观众指出影片的笑点太生硬,在一些较为严肃的场景中插科打诨,显得有些突兀。
总体而言,《哪吒2》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在剧情、特效、主题等方面表现出色,还借助了IP的影响力、提前的布局运营、开放的二创授权以及热点话题的制造等营销策略,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同时,春节档合家欢的属性以及国漫市场的崛起和观众的期待,也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和观众基础。《哪吒2》的成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也让我们看到了国漫在未来的无限可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哪吒2》这样优秀的动画电影出现,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