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看了下属“废话文学”式的汇报文件,会咋想?

百科   2024-09-13 19:13   北京  

高达34个尺码!无论何种身材
都有适合你的战术裤!


在座的各位,当你看到网上这些批语段子时,会不会也能想到自己那些不堪卒读的作业或方案?



当你挖空心思,写出一篇“巨作”发给领导(或导师)时,有没有想到贵导可能正在电脑一旁,痛苦地敲击着鼠标,“怒批”你的废话文学?让我们先逃离一下这悲惨的现实,回到几百年前,那时也有人承受着和你导类似的痛苦……


茹太素挨板子


文字的繁简,不仅影响文章质量,更关乎读者精神状态。拉拉杂杂的文字,总是让人昏昏欲睡;而那些清爽简洁的文字,往往让人一目十行,身心愉悦。现代如此,古代亦然。如元朝末年,官府移文案牍繁冗不堪,只有数十年经验的老吏员,才能通晓文义,这造成“凡案牍出入,惟故吏之言是听”,以致各级官员纷纷以吏为师,而吏员又往往谋取私利,鱼肉百姓,加速了元朝灭亡。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出身赤贫的他,晓得元朝吏治之弊,更深谙务实对治国的意义。早在建国前的丙午年(1366),他就对臣僚表示“吾平日为事,只要务实,不尚浮伪”。

建国之初,朱元璋似乎还没有领略到废话文学的威力。洪武元年(1368)二月,他对侍御史文原吉等人说:

朕现在想起来,众位大臣在朕万乘之尊面前,洒扫应对之间,难免会词不达意。至于唠唠叨叨,嘴里太多假大空的,朕同情理解,不加责怪……诸位臣工给朕上疏,朕看在眼里的是你们的忠诚,不在乎你们表达形式的对错。


可仅仅一年后,朱元璋就深刻领会了废话文学的伤害力。洪武二年(1369)三月,他向翰林侍读学士詹同抱怨:

古人写文章都明白易懂,不用深怪险僻的词汇,你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全篇诚意满满,也没见什么华丽辞藻。可是,近来有些文士“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纵使他们的文采超过司马相如和扬雄,又对治国有何实际意义呢?以后翰林学士们撰写表章,务必要通道理、明世务,切不可堆砌辞藻。

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实在无法忍受臣下动辄骈四俪六,向群臣表示“朕厌其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实为浮文所蔽”,下令禁止使用四六文辞,群臣所进表章要模拟《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韩愈贺雨表》,做到朴实无华、清爽典雅。

洪武九年(1376),大明王朝发生了很多灾异。都城南京十月不雨,直到当年四月庚戌才下雨,一连下了24天。七月,苏、松、嘉、湖四府发生水灾,永平、昌黎等地发生旱灾,湖广、山东大水。闰九月,天象异常,五星紊度、日月相刑(水、金、火、木、土五星发生肉眼可见的位置偏离,日月之间相冲相克),朱元璋诏求直言。不想,刑部主事茹太素一封《万言疏》却彻底惹恼了他。


茹太素,山西泽州人,洪武三年(1370)举人,授监察御史。洪武六年(1373),任四川按察使,为政以平允著称。洪武七年(1374),任刑部侍郎,曾奏请完善御史台考核机制,增加磨勘司官员数量,选用按察使纠正地方军民分歧,朱元璋悉皆采纳。洪武八年(1375),因受到牵连,被降为刑部主事。

洪武九年(1376)诏求直言时,他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了一万七千字的奏疏,言讲五事。由于字数太多,朱元璋只得命中书郎中王敏诵读,待王敏读到一万六千三百七十字时,朱元璋才听到“才能之士,数年以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不过应答办集”“所任者,多半迂儒俗吏”等一点实际话语。


巧的是,对朱元璋而言,这唯二有用的两句话简直将开国九年来的功业贬得一文不值,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痛骂各级官员是迂儒俗吏,岂不就是讽刺皇帝失察,用人无方?在场臣僚也落井下石,纷纷指责茹太素奏疏充斥不敬诽谤之辞。再加上诵读至此,朱元璋仍未听到实质性内容,遂招来茹太素,问“尔为刑部之官,彼刑部官吏二百有余,尔可细分迂儒俗吏乎”,意思是你给我说说你们刑部哪些人是迂儒,哪些人是俗吏,究竟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茹太素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气愤至极的朱元璋立即下令杖责茹太素,惩治他危言耸听。

然而转天晚上,朱元璋辗转难眠,又命侍臣诵读《万言疏》,发现直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才听到五事实迹,有用信息只有五百多字。他细致分析茹太素奏疏,发现所提的四个建议确有道理,于是转过天来便在早朝上,命令中书省、御史台等部门按奏疏行事。

事已至此,朱元璋顿觉错怪了茹太素,感慨道:

古今上书陈言者,未尝不为国为民而为君而言者,虽有责人以难、故要其名者,亦甚不多。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有臣如此,可谓之忠矣。呜呼!为臣之不易,至斯而见。惜哉!

鉴于这次教训,他再次重申臣僚上疏要直说实事,不要废话文学,还特地制定了《建言格式》,颁行全国。


此后,挨板子的主人公茹太素任刑部试郎中、都察院佥都御史,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依旧抗直不屈,屡屡问罪,又屡屡被宽宥。一次,朱元璋在便殿设酒款待,对他赋诗道“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整理衣襟,叩头相谢,续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朱元璋为之恻然。可惜的是,茹太素因牵连到詹徽一案,最终还是被下狱论死。

不过,即便《建言格式》颁布后,繁文现象依旧出现在官员奏疏中。洪武十五年(1382)十月,刑部尚书开济奏称“内外诸司议刑奏札,动辄千万言,泛滥无纪,失其本情。况至尊一日万机,似此繁琐,何以悉究?此皆胥吏不谙大体,苟非禁革,习以成弊”,朱元璋仍旧无奈,感慨“虚词失实,浮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人罪者罪之”,只得下令有司定议程式,颁行中外。


可想而知,在三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朱元璋对这些废话文学有多么头痛。

低水平奏折只是废话文学吗?


近年来,随着清宫档案、奏折朱批的电子化,“朕亦甚想你”“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翻红网络。


那么,清朝皇帝是否和朱元璋一样,受到废话文学困扰呢?他们是否阅读过让人崩溃的低水平奏折?而这些低水平奏折真的只是废话文学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六月初,北京一带普降大雨。

6月4日,直隶总督赵弘燮上《奏报顺天保定等府六月初得雨尺寸》折,康熙朱批:

各处雨已遍足,此报雨折子太多!况京城、京北之雨,行在早已闻得。

6月6日,赵弘燮又上《奏报顺天保定等府六月初得雨尺寸》折,康熙朱批:

已有旨了。

6月8日,赵弘燮又上《奏报保定真定等府六月初得雨尺寸》折,康熙再次朱批:

已有旨了。

6月10日,赵弘燮又上《奏报顺天河间等府六月初得雨尺寸》折,康熙朱批:

京中、京北十二日又得大雨,朕已听得,尔不必报了。

6月25日,赵弘燮又上《奏报京城及顺天府等地六月中旬得雨尺寸并各河道安澜无生发蝗蝻》折,康熙朱批:

二十七日之雨,朕早已知道,不必续报了。


从字面上看,赵弘燮好像报雨狂魔,明明只是下雨小事,一个月竟连上五道折子,康熙帝明明已告诉他“收到了”,赵弘燮依旧没完没了,主打一个你回你的我报我的,甚至逼得康熙在25日奏折上批示:27日的雨地方官早就上报了,你不要再来烦我!转年6月21日,赵弘燮又奏报顺天、永平等府得雨沾足日期,康熙帝朱批吐槽道:

雨已早足,此报雨折子太密了!


康熙六十年(1721),因台湾府知府王珍横征暴敛,当地百姓朱一贵假托明朝后裔,自号“大明重兴大元帅”,号召民众反清复明,发动起义。这场起义声势浩大,起义军一度达到三十万人,几乎占领台湾全岛。

当年5月8日,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上《奏闻台湾奸民聚众起事折》,汇报朱一贵起事。清廷随即命南澳镇总兵官蓝廷珍、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出兵台湾,镇压起义。七月初六,朱一贵被俘,起义宣告失败。然而就在五天之前,康熙帝又接到杭州织造孙文成《奏报台湾朱一贵聚众起兵折》,汇报朱一贵造反,康熙朱批道:

尔此无头无尾之言,实在不懂!

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又有一个朱一贵起兵造反呢!

那么,这些看似低水平的奏折,真的只是赵弘燮和孙文成的废话文学吗?


并非如此。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张宏杰研究,清代帝王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定期向朝廷奏报雨旱情况是地方官职责之一。况且,细读赵弘燮奏折可以发现,每次汇报的雨情地点也有所不同。孙文成一折也是同理,闽浙总督直面台湾,自然会先收到起义消息,上奏皇帝。孙文成则是杭州织造,他获知朱一贵起义,大概是经海商或者坊间传闻而来。况且,古代信息交流条件有限,他应该不清楚觉罗满保已上奏折,加之杭州织造本身就有监察地方的秘密职责,上奏自然在合理之中。

不过还有一点,在帝制时代,官员生杀予夺、宠辱祸福,悉决于皇帝之手,谁又能说这样看似低效率的上疏,不是一种自保之道?上奏最多是叨扰皇帝,而不上奏却可能落得失职下场,丢掉乌纱帽。


欧美“钻石”级别的“富贵水”?咱们小兴安岭的深山里白桦树汁原汁有的是~点击下图购买

富含60多种营养素,17种氨基酸,先进保鲜技术0添加

甘洌清爽,淡淡的木质清香,不仅健康还好喝!点击下图购买

军武次位面
我们充满好奇的探索世界,专注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与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