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学家精神大家谈(三十七)| 余国琮—— 走进百岁院士的“精馏人生”

学术   2024-11-14 15:34   四川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今天,主题活动第37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实事求是的

天津大学

共同揭秘这位倾心育人,桃李满园的

余国琮院士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2022年4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化学工程专家,致力于化工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余国琮于1943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毕业,之后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1945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到唐山工学院化工系任教授并兼系主任;1952年调往天津大学;1983年担任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五一劳动奖章等,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要把“争一口气”的精神传承下去



      “争一口气”是贯穿余国琮一生的信念,这一座右铭生动地诠释了他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科技强国理想的百年历程。




1

为了祖国的荣光,要争一口气 



      余国琮在中学时亲历日本侵略广州城,目睹了战火中家园被摧毁、同胞被屠戮的惨状。为民族争口气的信念成为他在逆境中奋斗的强大动力。

余国琮年轻时为Sigma Xi,Phi Lambda Upsilon,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3个荣誉学术组织的成员,获得了象征学术成就的三把金钥匙,并被列入1950年的美国科学家名录。作为科研道路上的冉冉新星,眼前是一条通往科技学术巅峰的鲜花大道,但他却毅然选择回国。



      在采访中他讲述,归国的主要原因是“能做事”。在他看来,解放后的新中国充满了希望,中国的强大意味着未来的可能。他渴望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余国琮的爱国情怀深植于心,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亲历了战争带来的创伤。逃难的过程中,他与其他人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惊吓与逃亡,一发发子弹在他身边飞掠而过,这些场景令他铭记于心。



      出于炙热的爱国心,他迫切希望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后来的几十年的岁月中,他始终怀抱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余国琮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困境中走向复兴的历史过程,更加坚定了当初回国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


2

为了技术的突破,要争一口气



      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重点视察重水分离实验室,握着余国琮的手,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我们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重水,要争一口气!”

余国琮在精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如开拓过程与设备合一的模拟放大理论,多变参数动态精馏理论,气液界面现象以及高效填料塔新技术等均取得重大成果。

1980年5月,余国琮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宣读了《大型蒸馏塔板的模拟》论文,文中提出的蒸馏塔板上二维定数混合池模型。

2021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显示,余国琮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先后主编《化学工程辞典》《化学工程手册》等专著7种,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共8次。



3

为了青年的培养,要争一口气



      余国琮对创新的孜孜追求还体现在教育方面。他曾说:“我们中国人并不笨,我们能自主创新。我不仅仅要去自己争一口气,更要把‘争一口气’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继续为中国‘争一口气’!”

余国琮作为国家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铺路人,先后主持了三次大规模的教改实验。余国琮经历过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在美国深造并任教数年,回国后又接触到苏联教学模式,1990年代以后国际交流频繁,余国琮访问了欧洲多所大学,对欧洲大学的教学模式也很是熟悉,十分具有前瞻性。在教改过程中,余国琮最早提出把文学、艺术或者法律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加进教学计划,加强实习环节,取消一些专业课考试而改为撰写读书报告,实验室对高年级研究生开放等举措。



余国琮牵头制定了一个以素质为指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计划;最早提出了实行学分制;建立了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化工仿真实习等几个化工样板基地;推行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编写了几十种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由他主持的第一次教改创立了中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明确了中国化工类高等教育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0年和2006年,余国琮继续参与了后续第二次、第三次教改工作,构造了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培养化工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编写出一批不同风格的高水平化工基础与专业教材,开发了百余种化工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

余国琮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时减少上课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余国琮在向鉴定专家汇报时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核心。我们的创新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构建培养化工专业创新人才的框架。”

余国琮先生写给学生们的信


余国琮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

奋斗的一生

奉献的一生

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

为人师表、治学严谨

严于律己、平易近人

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近百岁高龄依然工作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天津这片热土上

——《天津日报》评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会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

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平台

SCU电气研究生
为同学们及时推送校内要闻和学校通知,集中解答研究生同学各类疑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