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汉代以后,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入闽,祖先崇拜成为维系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最普遍的民间信仰。据光绪《安平县杂记》载:“民间祭祀之礼,如富户有建祠堂者,岁以春、冬致祭。”民国《南安县志》也载:“泉俗祭祀,凡世家巨族,每于冬至祭始祖遥。”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入闽后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迁徙,形成以家族发祥地为文化符号的血缘和亲情纽带。
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祖先和祖籍地双重敬意的重要活动。泉州民间祭祖习俗形式多样,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按范围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点分,有墓祭和庙祭;按时间分,有年节祭和择日祭;按仪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两种。祭祀仪式上,平常的家祭是亲人聚会的日子,仪式简约。有一种超度先人的家祭叫“做功德”,规仪完整,要糊纸厝、设神坛,拜忏、牵状、普施、跑特赦、劝愿,至烧库银、纸厝化火结束。同时,唱道情、掷铙钹等民间艺术表演穿插其间。祭祖仪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挂红灯、贴红联、搓红丸、穿红衣,设主祭、陪祭、司仪、鼓乐、鞭炮、上香、献花、上供、敬酒、读祭文、跪拜,有的也请僧道做法事。族祭参加拜祭的亲属范围大,大型祭祖仪规繁复,筹备时间长,有春(清明)冬(冬至)两祭,或在始祖诞辰日、宗祠修建完成进主日祭祖。如墓祭或进主,有的还出动仪仗、披红绶带、立碑纪念。祭祀结束,各户带“烘炉火饭”回家。
泉州祭祖民俗是闽南人祖先崇拜的集中反映,是闽南人亲情纽带的生动体现,历史悠久,泉州又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台同俗,泉州祭祖习俗是两岸同胞寻根溯源的重要载体,泉州祭祖民俗对于凝聚家族力量、团结和谐,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血缘感情、亲属联系,乃至民族归属、国家认同有积极意义。泉州祭祖民俗相关规仪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祭祖文化所传递的历久不息的家族和乡族观念,是闽南文化的鲜明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泉州祭祖民俗于2007 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