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啄山楂》 尺寸:33x65cm 中国画 绢本设色
(作者:丁鼎)
每年(公历)11月6日至8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225°时进入立冬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冬,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从立冬起,农民就要准备贮藏农作物,动物也开始冬眠了。
▼点击查看▼
立冬时节,天气逐渐寒冷,人们开始忙于补冬和养冬,体现了对冬季来临的重视,逐渐形成了如拜祖先、备冬衣、扫疥、腌菜、吃饺子等习俗。
《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迎冬仪式之后,天子还会赏赐群臣冬衣,并抚恤孤寡,以安社稷。人们也习惯在此时备好冬衣,以防御即将到来的冬寒;此外,还以时令佳品祭祀祖先,祈求苍天保佑来年丰收。《清嘉录》记载,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会拜贺长辈、尊者,出门遇到熟人亲友,还会相互作揖行礼,称之“拜冬”。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会引起皮肤剧烈瘙痒。明代时就有在立冬时“扫疥”的习俗,人们用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现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仍保留着冬日扫疥的习惯。这样有驱虫健肤的作用,可以防止疥虫、跳蚤繁殖引发的皮肤病。
旧时,由于冬季蔬菜较少且不容易保存,人们便想出了把蔬菜腌制后存放、食用的好办法。《东京梦华录》描写了当时汴京人在十月立冬时忙着腌菜的情景:“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人们在立冬日纷纷“补冬”。闽南地区家家杀鸡宰鸭,并加入中药合炖,以增加香味和营养;也有的把西洋参或高丽参切片,与鸡鸭合炖,让小孩子吃了长身体;也有用党参、川七合炖,强健骨骼。在潮汕地区,人们习惯吃“炣饭”和甘蔗,“炣饭”就是用米饭加上白萝卜、小蒜、新鲜猪肉等食材,用火烧制而成。
汕头人在立冬时常吃甘蔗,据说在这一天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有滋补的功效。苏州人在立冬时多喜欢吃咸肉菜饭,咸肉菜饭是用正宗的霜打后的大青菜和肥瘦兼有的咸肉,以及宿州白米精制而成。
在北方地区,人们习惯立冬吃饺子,饺子有“交子之时”的意思,除夕夜吃饺子代表新旧两年的交替,而立冬吃饺子是秋冬季节的交替,在北方流行“冬至不吃饺子会冻坏耳朵”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