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NING
2023年9月,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成功入选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2024年,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积极响应文化创新号召,深入探索沉浸式文化活动的新模式,旨在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深度的文化体验。其中,“沉浸城市故事会”作为重点项目,以长宁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结合非遗+数字化场景应用,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沉浸式文化活动。截止2024年9月,沉浸式空间参观人数18980人次,开场活动12场次,参与人数363人次,其中主题性活动开展5场次,参与人数175人次,线上参与人数6526人次。
一、主要做法与亮点
(一)沉浸式空间设计与建设
在沉浸式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了长宁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打造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该馆以长宁非遗内容数字化阅读体验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感知、业务场景赋能与用户服务能力,例如阅读工位预定、非遗书籍的选择、小机器人送书等服务,让市民能够体验数字化手段带来的便捷阅读方式,同时也了解长宁非遗的魅力,提升了参与感和体验度。在软装方面更是采用长宁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设计和装饰,例如西郊农民画、海派撕纸、海派雕刻等元素的运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到时尚的展示。
长宁沪剧艺术馆:作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中首个区级戏曲艺术馆,该馆不仅展示了长宁沪剧团75年的历史,还成为“沉浸式”沪剧普及的第二课堂。通过著名经典沪剧《雷雨》片段的场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市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派文化和沪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老街]微缩景观:该景观以北新泾老街旧貌为元素进行艺术再创造,该景观的所有软装均是通过收集上海各古镇的装饰、装置,通过设计师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后,建造而成,是江南实体老街的活化版本。旨在通过它打开老一代人尘封的记忆,同时给后人提供了解过去的机会,作为长宁区未成年人传统民俗教育基地,发挥其重要的宣传作用和价值。
新页非遗智慧书房
长宁沪剧艺术馆
民俗老街
(二)沉浸式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在沉浸式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方面,我们注重以非遗项目为抓手,发挥传承人效应,同时依托场馆优势,让文化品牌效应叠加。例如结合传承人的项目,一起打造集讲座、体验、展示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活动,如江南香道体验、广陵派古琴赏析等等,在古香古色的老街,让人沉醉其中。
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活动策划:我们以非遗中心的品牌“都市里的节庆”为例,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沉浸式活动策划,通过古妆服饰造型、游园体验等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氛围。
自编、自导、自演原创剧本:我们以“老街故事”为系列,通过构思原创剧本内容,将沉浸式物理空间发挥最大效应。如“老街回声·弄堂叫卖”中,弄堂阿哥带领观众穿越回北新泾老街,学习弄堂叫卖,体验传统民俗文化;又如“伶人往事·老街余音”中,通过演绎戏曲艺术家的人生故事,让观众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
跨界合作拓展市场空间:我们积极与其他单位合作,如与长宁沪剧团牵手打造非遗沉浸式微旅行新产品《薪火》,结合微旅行赋予游客灵动的角色;又如结合“City walk”城市微游品牌,迎来古镇游客,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笔尖上的节气
春节集市体验
《红楼梦》贾府过年
(三)沉浸式活动的亮点与成果
本次“沉浸城市故事会”试点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亮点与成果。
高度参与感与创新体验形式: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我们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文化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所营造的文化情境中,成为亲身体验者而非旁观者。
深度文化传播与个性化互动:在沉浸式环境中,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文化内涵,同时在个性化互动环节中根据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获得不同的体验路径和互动环节,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趣。
场景营造与感官冲击:我们精心打造逼真的文化场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维度还原历史或虚构的文化环境,给参与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
文化传承与弘扬:活动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等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激发了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与经济推动: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相关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
品牌塑造与社区凝聚:成功的沉浸式文化活动为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了其在文化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体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力。
二、宣传和社会效应情况
长宁非遗中心在活动开展的同时,积极注重媒体宣发工作,旨在依托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向广大群众发布该馆沉浸式活动的预约参与的同时,也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通过努力,非遗中心的沉浸式活动在社会上也小有“名气”,深受百姓和游客的喜爱。
(一)新民晚报:作为长宁区迎春主题游园系列活动之一的“化做《红楼梦》中人”沉浸式游园体验活动在长宁非遗保护中心民俗老街举行。《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对中国的民俗节气作了巧妙盘点,其中 “百节年为首”的春节,是贾府的最大看点。现场复原《红楼梦》贾府过年场景,沉浸式体验是用古妆与古代服装造型再现了原著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呈现出《红楼梦》中一场贾府过年的热闹场景。预约前来参与的观众和孩子通过戏楼听戏、猜谜、模仿戏曲人物手作、飞花令 、抽选红楼梦诗词书签等互动形式,不仅亲身体验中国传统的昆曲戏剧文化,也增长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东方网:“沪剧”遇上“微旅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携手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共同打造《薪火》沉浸式沪剧体验微旅行,让市民游客重新认识沪剧的趣味性,在旅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记者从长宁区文旅局了解到,《薪火》沉浸式沪剧体验微旅行现场,不仅有长宁沪剧团带来精彩表演,更有演员互动、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猜谜等环节。微旅行将从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渔路95号)北1楼开启,再带领观众参观长宁区沪剧艺术馆,接着在市民沪剧展厅欣赏沪剧选段,观看结束后,观众可以体验沪剧微剧本《薪火》,学唱沪剧学说沪语。
(三)澎湃新闻:6月8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位于北新泾的长宁沪剧艺术馆里水泄不通,热闹非常。作为“乐游上海享端午”长宁沪剧传承专题活动,一场“非遗传承·双向奔赴”专业沪剧演员和戏迷见面会在此举行。上海长宁沪剧团联合上海文慧沪剧团,沪剧团队田野沪剧团、诗韵杨派艺术传承基地、刘建新工作坊以及沪上两所中学的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轮番登场演出。专业演员和沪剧爱好者同台,台上台下其乐融融,气氛火热。见面会上,长宁沪剧团非遗传承人们除了演唱长宁特色的经典沪剧曲目,还与粉丝们分享沪剧表演经验和心得。活动还设置互动环节,传承人们指导粉丝学习沪剧的唱腔和身段,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沪剧的魅力。记者了解到,开馆至今,这一场馆已经定期组织戏迷、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的学生们与剧团演员开展互动展演。整个场馆日常还被布置成《雷雨》一剧中的公馆样子,“文旅结合”的尝试,吸引了一些来沪游客的兴趣,经常有游客组团前来参观,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沪剧的独特魅力。
三、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未来计划
为了确保“沉浸城市故事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我们制定了以下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未来计划。
(一)增强用户自主性与反馈机制建立:我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决策机会,让用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自己的沉浸式体验过程。同时,设立便捷的用户反馈渠道,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并将其作为改进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社交互动设计与多元化渠道推广:我们鼓励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建线上线下的社交平台,促进用户之间的分享和讨论。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多元化推广,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我们加强对创意策划、技术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确保团队能够持续为沉浸式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薪火》沉浸式沪剧体验微旅行
(四)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我们将继续拓展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如旅游、教育、商业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通过跨界合作,引入更多创新元素和资源,丰富沉浸式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政策支持与法规遵循:我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为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活动合法合规运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把握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确保活动内容的正确导向。
沉浸式相声培训班
(六)未来发展计划
故事化与特色化:更加注重故事的讲述和内容的特色化,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独特的内容吸引更多参与者。我们将深入挖掘长宁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表达,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沉浸式文化活动。
互动化与体验升级:进一步增强沉浸式项目本身和体验者之间的交互,提高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我们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创造更加逼真、互动的文化场景,让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拓展应用领域:在已经搭建好的平台上,融入更多的旅游元素,挖掘和应用沉浸式场景,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融入到剧本、融入到文化活动体验。我们将积极探索沉浸式场馆在经济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长宁文化艺术中心2024年“沉浸城市故事会”试点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协作、共享的理念,不断推动沉浸式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深度的文化体验。同时,我们也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编辑:徐毅成
初审:林绮 熊友飞 朱彦
终审:郭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