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戴‘小蜜蜂’的女老师道歉”登上微博热搜。
据报道,一位年轻女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给一名爱说话的小男孩戴上了“小蜜蜂”。这位老师把视频分享到了网上,引起热议。起初该老师的这一做法在网上获得赞誉,被认为是一种管理学生的创新方法。然而,事情很快出现转折。随着视频播放量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害怕对孩子产生影响,该老师将视频下架,之后又因为该老师收到投诉,迫于多方压力下选择离职。
对此,有网友认为,老师的这种方法很棒,老师没什么错,不该被投诉。也有网友认为,虽然老师的方法很好,但是老师不应该把孩子的视频发到网上。
此事要分两个层面看,一个层面是,老师给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是不是“好办法”,或者说“对不对”。另一个层面则是,老师把与学生相关的视频发到网上,该遵守怎样的规则与底线。
抛开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不说,老师把给爱说话孩子戴“小蜜蜂”的视频发到网上,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其被家长投诉、视频被下架并不冤。这就好比学生上课时,因破坏课堂秩序被老师批评并罚站,批评、罚站都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所允许的教育惩戒措施,但老师能把学生罚站视频分享到网上吗?这是把学生被惩戒的事情“昭告天下”,侵犯学生的隐私与人格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规定:“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这要求发布与未成年人相关的信息,必须有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意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名老师分享这则视频时,最初获得的反馈是“一致点赞”,这折射出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意识淡漠。点赞、转发者思考过这一问题吗:如果被戴“小蜜蜂”的学生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看到这则视频会有何感想?
近年来,有不少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教学工作的日常。教师当然有发布自己动态的权利,但是,要以不影响本职工作、不侵犯学生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合法权利为前提。否则,其分享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名教师被投诉、自己主动选择离职后,还有网友对她进行力挺,从中可见,明确教师权责边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规范教学秩序,还任重道远。其关键在于要坚持依法治教,推进教师依法履行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