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三十二)| 《浪淘沙·北戴河》

汽车   2024-11-11 17:32   贵州  

他正从遥远的地平线向我们走来,他目光炯炯,他神采奕奕,他步履匆匆,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诗的远方。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始终与中国革命融为一体,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诗词以及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打下的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精品,是伟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进行深情的观照、痛彻的领悟和独特的审美以后,用他那如椽巨笔所作的艺术再现。




第三十二期

《浪淘沙·北戴河》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一期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专栏节目,给大家带来的是毛主席1954年夏天写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



播 出 平 台


贵阳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FM88.9)


贵阳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FM102.7)


贵阳广播电视台旅游生活广播

(FM90.9)


播 出 时 间


11月11日(周一) 19:30



1953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城市工商业改造也开始进行,党正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工业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翌年夏,毛主席在北戴河开会期间,经常在风景区一边散步,一边大声吟诵曹操的《观沧海》。有一次,北戴河接连几天刮风下雨,乌云翻滚,浊浪排空,毛主席突然来了兴致,要下海游泳。警卫员劝阻不了,只好跟他一起下海。


汹涌的海潮忽而把他们掀到浪尖,忽而把他们冲入谷底。毛主席鼓励大家说:“不要慌,现在是涨潮,不会被拖到海里去,现在是考验你们的胆量呢!”据卫士长李银桥回忆:“1954年夏季的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百丈,银山万叠。毛主席来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河游泳。我劝道:‘风大浪大,不要去游泳吧?’您豪迈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就在那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中,您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了岸来,还精神抖擞,不知疲劳。”就在这次迎潮搏浪之后,毛主席抚今追昔,穿越1700多年的时空,与建安文学的元老和威震天下的英雄——魏武帝曹操进行了一次灵魂的邂逅——《浪淘沙·北戴河》应运而生: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浪淘沙:词牌名,双调小令,通常押平韵。


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西南海滨,是著名避暑胜地。


幽燕:位于河北省北部,春秋战国时属燕国,唐朝时属幽州,故称幽燕。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邻接辽宁省西部,三面环海,是我国著名渔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出游曾驻扎在这里,因此得名。


往事越千年:意思是以前的事情过去千年了。这里的“往事”指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领大军北伐,直捣柳城(今辽宁省义县),打败乌桓和袁尚。九月班师回朝,路过碣石,登山观海,赋诗咏志。“千年”是诗歌创作的整数用法,实际上毛主席写这首词的时间离曹操当年北伐已经1700多年。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三国时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安文学”杰出的领军人物。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农民起义的战争中逐渐扩大军事实力,从建安元年(196)开始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封魏王。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为武帝。曹操在中国戏曲里多被塑造成“奸雄”形象,但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称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挥鞭:即挥动鞭子。毛泽东用“魏武挥鞭”,意在塑造曹操策马扬鞭、登山临海、赋诗咏志的英雄形象,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东临碣石:往东巡视来到碣石,“碣石”是一座山的名称,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境内,海拔695米,屹立于渤海岸边。


遗篇:即当年曹操东征时,在碣石这个地方写下的著名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54年夏,在创作《浪淘沙·北戴河》前后,毛主席和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谈论过曹操的《观沧海》和李煜的《浪淘沙》。他说李煜的《浪淘沙》“用词、意境都很美,但是情调柔弱、伤感。婉约派的作品我不大喜欢。我看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真男子气,是大手笔。”


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穿越时空,怀古颂今。词的上阙写大雨中的海面景象,大雨倾盆,直落幽燕,海面掀起白色的滔天巨浪,秦皇岛外成群结队的打鱼船,在迷蒙的汪洋大海上渐行渐远,直到在眼前消失,不知道它们驶向何方。“大雨”“白浪”“汪洋”等词语生动形象,准确地描绘了一幅浩瀚辽阔、迷蒙幽远的“水”的世界。“都不见”和“知向谁边”在字面上表现了作者为渔民在惊涛骇浪中的处境而担忧,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为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而忧虑。


词的下阙通过对曹操的缅怀,意在突出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曹操北伐,凯旋归来,东临碣石,观海赋诗,距今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魏武挥鞭”和“东临碣石有遗篇”都是发生在北戴河的历史往事。如今毛主席站在“白浪滔天”的北戴河边,由衷赞叹曹操的武功和文采。


最后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睛之笔,意在说明作者眼前又出现了与当年曹操描写的那种自然景色;但“魏武挥鞭”的英雄业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封建帝王的私家天下,而是自由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浪淘沙·北戴河》抓住典型事物,由自己观海而联想到曹操观海,由“魏武挥鞭”“有遗篇”产生创作激情和灵感,由点赞曹操的“男子气”及“大手笔”到憧憬美好的未来,用“换了人间”来突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这首词最值得注意的艺术特色是时空之间的自然转换。词的上阙写作者站在北戴河边看到的海面景色,天上的大雨、汪洋的大海、滔天的白浪、远行的渔船,这些都是空间描写。上阙的最后一句“知向谁边”,在空间上给人无尽的遐想,自然引出“往事越千年”的感叹。


下阙从“往事越千年”开始,都是追忆历史,属于时间描写。其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又把古今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场景巧妙地进行跳转,从而完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切换,突出了从古到今的巨大变化,成为中国诗词艺术的千古绝唱。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都比曹操的《观沧海》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和更深邃的时空感。


也正是由于《浪淘沙·北戴河》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巨大成就,所以除了被众多朗诵高手倾情朗诵以外,还被李劫夫、桑桐、生茂、郑律成、巩志伟、徐沛东等多位作曲家谱成声乐作品,供人演唱。特别是由徐沛东作曲、廖昌永演唱的《浪淘沙·北戴河》,被选作50集电视连续剧《解放》的片尾曲,极大地升华了《解放》的艺术魅力。


下面请听徐强教授自弹自唱的《浪淘沙·北戴河》——







文字:徐强
播音、制作合成:舒茜 | 诗词录制:方晓
微信编辑:卢努 | 责编:高严丨审核:张亮

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贵阳交通广播
贵阳交通广播于1995年4月18日开播,是贵州省最早成立的专业交通广播频率,是贵阳市主流媒体以及本地广播电台的排头兵,创立的“绿丝带”公益品牌闻名全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