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交“金课”祛魅了

幽默   2024-11-21 11:13   上海  

📢本周六转专业专场线上讲座

&本周日交大数院专属线下讲座⏰

已开启报名通道

文末扫码即可报名!



走过三年被安排好的高中时光后,大家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大学。本想着大学就跟高中似的,准时准点出现在教室、老老实实听讲就vans了,但没想到大学的课程表竟然要自己定制?


比起高中画在黑板上规规矩矩的课程表,大学选课那叫一个挑战重重。五花八门的选课规则,七嘴八舌的课程评分,挤不进的系统,掉出去的海选,选不上的好课。


甚至说在交大,水课硬课都已经无法概括课程的复杂性,水源社区的学长姐在“自由”和“有用”(某🥚:怎么那么熟悉呢?)两个维度自创了“好硬金水”四大课程分类标准,工程学导论更是年年被挂在“金课”之首,反复拉出来鞭尸。


图源来自于 网络


但今天,BeBeyond作为一家用个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做留学申请的咨询机构,我们不想继续输出老生常谈的选课小tips,而是想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和同学们聊聊选课这件事




01
全新个人发展阶段


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进入大学,你就来到了一个和高中截然不同的个人发展阶段。


关系、目标、评价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巨大改变使得我们没法照搬高中的攻略去攻克大学这个阶段面临的难题——小到选课、选社团,大到专业方向选择,职业路径规划,我们会面临比高中阶段复杂得多的问题。


先来聊一聊“关系”维度发生的转变。进入大学后,你会经历一系列重要的关系转变,在选课这一层上体现的最突出的就是你和老师之间互动模式的变化。


高中是老师围着你转,拼了命想让你拿高分,你和老师的交流往往很被动,甚至接到老师喊你去办公室“交流”一下的通知,心里还会忍不住犯嘀咕:不会又犯了什么低级错误吧?


而在大学,你和老师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发起对话的一方往往是你自己,你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去跟老师交流。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任何话题都可以成为你们交流的契机。


回到选课这件事,许多同学在面临选课时会感到纠结。因为官网上通常只提供课程类型、学分和任课老师姓名等基本信息,光靠这些信息并不足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所以大家往往会习惯性地通过询问学长姐的意见或者登陆水源社区/选课社区去得到一些“情报”。


图源来自于 网络


然而,选课和点外卖似的,同一道菜不同的人能给出截然相反的评价,每个人对课程的感受和评价都是不一样的,适合别人的课程未必适合你,这些“二手信息”距离你真正了解一门课程往往还是不够。


那最了解一门课程的人是谁?当然是授课老师呀!为什么不尝试直接向授课老师咨询课程信息,获取一手资料呢?


我们可以在学校官网上搜索老师相关介绍,知道他最近发表了什么样的刊物,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哪些,是不是自己所感兴趣和渴望了解的领域;我们还可以直接去旁听他开设的其他课程,或者干脆直接“杀”进他的办公室,向老师表达你对课程的好奇,询问他的授课模式、考核标准以及课程内容是否涵盖你想学习的知识等等。这些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信息更能帮助你判断这门课程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和兴趣。


当然,你也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稀里糊涂地选上了一门不了解的课程,或者即便选的是自己想上的课,在真正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会面临一些和设想不太相符的情况。


比如你发现自己对课程内容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并且与授课老师相处融洽,那么不妨勇敢一些,与老师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不仅仅是功利地为了让平时分更加的“好看”,还可能会形成一些课堂之外的,对学科的感性认识,或者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再长远一点来看,如果在未来你需要一封有含金量的推荐信,那和你熟识的老师写出来的内容会更加真实有力量;如果你想在国内走学术道路,那提前和学术圈子打交道对你融入这个圈子也大有裨益。在任何情况下,这种积极为自己争取和主动交流自己想法的能力,都能为你的竞争力加分。


还有可能遇到一些比较糟糕的情况,你发现自己怎么也学不会,对课程内容感到力不从心。比如我们有一位交大的学员,他在大一的时候选择了一门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数学课,仅仅上了几节课就大为受挫,越学越丧。这种情况下,你硬着头皮去学,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


这个时候不用忧虑过多,你完全有权利选择放弃,和老师主动沟通退掉这门课程,选择更加适配自己学习节奏的课程。这也是交大设置“中期退课”制度的初心,希望同学们都能选到自己真正想学的课。大胆表达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这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开口(如下图,一位交大同学很勇敢地和教授表达她想要退课的想法)。


图源来自于 网络


最后想说,你或许真的会遇到这种情况,咬咬牙没有放弃这门课程,但即便拼尽全力,成绩也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会挂科。但一次成绩的不理想,甚至挂科,真的并不意味着你不够优秀。


交大的同学在高中都是一群很拔尖的学生,来到大学后碰到挂科这件事,这其中的落差感非常难以接受,但BeBeyond想说,GPA0.01或者0.1真的不能够定义你未来20年的人生,考挂了就补考,大不了重修,不要因为一次的挫败而焦虑去否定自己,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它以及这次挫败中的学习和成长。



02
别把大学过成加强版高中


高中的游戏规则非常简单,更高的分=更好的学校。这种明确单一性反而让你在高中阶段不会感到迷茫,我就是要好好学习,然后考上更好的学校。


但是大学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和复杂,你的目标得由你自己来做决定,这样一种转变让很多同学一下子失去了判断,我到底想在大学设立怎样的目标呢?


大家对于前途的渴望不言而明,如果不是真正的目标并坚定地享受这件事,只是“混个文凭”、有个“差不多的工作”,没有人能坚持到最后。


但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明白自己的喜好并予以重视的,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大部分的人到了大学才有机会进行基本的探索,还不一定能探索明白。


一部分同学是前者,那你就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直进好了。大部分同学都还处在后者的阶段,那你要做的事就是在自己的处境中拥有建立目标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尽一切可能,创造更多的体验,在愈加丰富的体验和对自己的了解当中找到最终的答案。


在你大学四年的生活中,去尽情使用你能触碰到的所有资源,体验一切你好奇的事情,知道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意什么,无所谓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想要什么,唾弃什么,这些才是勾勒你未来目标的真正组成部分。


你想追求的“前途”并不是答案本身,你自己才是。


图源来自于 网络


回到选课,大学不是加强版高中,你的课程表不是固定不变,别让自己在日复一日的课程中磨灭了对学科最纯粹的热爱和探索。你可以去不带任何课业压力的旁听,你可以在精力范围内选择那些通俗意义上来说的“水课”,去广泛地探索你的兴趣,了解真正的你。


例如BeBeyond的交大学员Frida,她没有为自己的选课设限,给自己预留了很多探索的空间。由着自己的兴趣,工商管理(商业数据科学)专业的她选择了看起来和她的专业丝毫没有关系的乐理课程,她说“兴趣这东西,你做多了、积累够了,自然就有质变,哪怕不是技术上的造诣,能形成自己的想法也挺有意思”,而这样一份对兴趣的探索和音乐的思考,也让她将她对音乐的理解与数据分析的专业技能巧妙融合,这成为她文书中独有的个人特色,也让她拿到了帝国理工的offer。


《保持120%的真诚,为自己打上真实且鲜活的标签|商业分析分享会回顾》

点击文字查看Frida故事详情⬆️



03

我是我,不是分母


国内高中给大部分同学最为强烈的错觉,就是人生是可以由单一评价体系决断的。


到了大学这件事就变成了综测加分,不为综测加分而努力卷就变成了一件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排除一部分同学真的卷的很开心(擅长学习也是一种优势!),剩余大部分的人是不想卷的。


被迫着认同这一套体系和比自己融入的心理会逐渐把自己推到内耗的边缘,最终只会分不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说白了,中国传统的评价体系就是见不得你开心。


或许在刚进入大学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外部的评价体系确实可以给你指一段路,遵循外部的评价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你一种生活的掌控感。


但你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冰冷的数字,不是六万个、六百万个分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到不快乐,或者觉得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更迷茫,借用学员的一句话,你的人生需要一句“去你妈的”


Tanya:

我现在还记得第一节课上还说自己最想要读的项目是Applied Statistics。当时还抱着一种自以为是功利实则连功利都算不上、只能称作幼稚的想法,那就是越量化越容易找到工作。


是直到SE(Self-Exploration) 之后我才知道我对量化的执着其实只是来自于年幼的自己始终想要够到母亲的要求而数学却屡屡考砸,我才知道其实自己除了那么多的“外部评价体系”,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什么使我真正快乐,什么使我价值真正体现。


我开始在自己的人生里努力建立内部评价体系,对于一些rankings、一些常人的普遍看法有了在心里默默说一句“去你妈的”然后自己该干啥干啥的勇气。


《光辉岁月:拿到LBS金融分析offer后的一份手札》

点击文字查看Tanya故事详情⬆️


这也是在BeBeyond做留学申请,明明花了很多钱但反而要做很多事的原因。

点击文字查看在BeBeyond,你将如何探索自我⬆️


因为我们觉得,就拿留学申请这件事来说,做好留学申请不仅需要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需要对内心世界的深入了解,你得反复剖析自己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直至建立起一套内在的评价体系。


我到底擅长什么?我应该去做什么?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会伴随我们终身,而且会在未来不断出现,即使现阶段解决了,随着自己的知识阅历积累可能会推翻自己过去某个时间节点上的论断,逼着自己反复思考。


只有这样,你才会不被外界定义,找到自己喜欢的也是最适合的发展方向。



那再回到选课,如果没有明确的选课方法、目标感和内心评价体系,即使是公认的好课也可能对你来说毫无意义,而那些被外界标签为“水课”的课程,如果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帮助你找到自己的价值,那么对你而言它们就是有价值的好课。


比如在xhs上刷到的这篇帖子,这位同学说外界评价标准下看似“水课”的诗歌课,提供了向内探索自己的机会,让她感到兴奋和内在成长。那这样的课程在她内心的评价体系中就是一段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


图源来自于 网络



The End


选课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让你有机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做出更贴近内心的选择。


这值得每位同学好好去做这件事,你的沟通交流能力,你确立目标的能力,你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内心评价体系,在选课这件事里培养的这些能力能够共同帮助你回答“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适合走什么样的道路”的关键问题。


也只有真正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做好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不留遗憾地活出你理想中的人生。


Upcoming Event

活动预告


BeBeyond 线上分享会:

转专业攻略:人生的方向盘要这么握!


如果选择专业是指引未来发展道路的导航,那么转专业就是在看清路况后全力打满的方向盘。尽管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放宽转专业的限制,本科转专业也不全然是“零门槛”的。而留学作为求学过程的重要节点,是一个选择重新审视自己个人兴趣和能力与专业方向匹配程度的绝佳时机。


当我们发现其中的错位想要修正时,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清晰认知自我,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明确目标后,又该为此做些什么样的准备?11月23日(本周六)下午 15:00,BeBeyond 的 Echo 老师,将会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有关转专业相关的问题:


-- 不喜欢本专业,想转专业却找不到方向,该怎么办?

-- 心里有几个目标方向,但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该怎么办?

-- 已有明确方向,但担心拼不过本专业出身的申请者,该怎么办?

-- 想好了转的方向,但自己的过往经历完全不相关,该怎么办?



- 报名方式 -


分享会时间:11月23日(本周六)下午15:00-16:30

分享会形式:线上讲座 / 腾讯会议

报名方式:扫描海报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备注“1123分享会”即可报名


扫描海报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备注“1123分享会”即可报名⬆️



BeBeyond 线下分享会:

来到数院,

如何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


来到数院的你,是不是也被下面的问题所困扰?


• 我到底要不要读博,我是留在本校还是出去?

• 现在就要定下研究的小方向吗?除了上课以外还有什么方式能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 我要转去热门的计算机方向吗?到底哪个方向更好?


如果你正在为此感到迷茫,想要更具体地了解如何在大学中探索自己的路,如何走好自己的路,11月24日(本周日)下午 16:30,交大学姐,也是BeBeyond 拥有 14 年留学辅导经验的 Linda 老师,将会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数学专业的同学们未来出路及大学规划相关的问题,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



- 报名方式 -


分享会时间:11月24日(本周日)下午16:30-18:00

分享会形式:线下讲座 / 具体校内地址进群后通知

报名方式:扫描海报二维码添加小助手企微,备注“1124分享会”即可报名

扫描海报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备注“1124分享会”即可报名⬆️



推荐阅读

  1. 当我们在谈留学选择的时候,实际上在说什么?

  2. 用个人发展的理念做留学申请中的选择

  3. 我曾经也很卷——5位交大学长姐的“反转人生”

  4. 绩点改革后的清华和复旦,大家卷生卷死的情况有变好吗?

BeBeyond,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用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理念和方法做申请的留学咨询机构。

二月十三
与你度过顺逆,陪你去看悲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