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逝世:她与江苏的渊源……

教育   2024-11-24 21:57   江苏  

11月24日晚,@南开大学 发布讣告: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 11月24日15时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弃医从文 她志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志在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回国传承中华诗教 她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为逐步恢复生机的中国高等学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此后,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

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她曾说,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百岁风华里的江苏记忆

叶嘉莹与江苏有很多渊源,特别是还曾经在南京居住生活工作过。


1948年,叶嘉莹24岁时,她从北平南下,跟随丈夫赵钟荪来到南京,并在这里度过了半年的时光。来到南京后,叶嘉莹在南京私立圣三中学教书,住在绒庄街,平日里也会去看望住在上海的父亲。

叶嘉莹在南京大学全清词编纂室(1993年)

这段经历让她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用脚步丈量了南京的街头巷道,感受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她走过了秦淮畔,探寻了夫子庙…….在其散曲《越调斗鹌鹑》中,记录了她在南京这半年的生活和漂泊的心境。

除了南京,叶嘉莹和江苏很多地方都关系匪浅。2010年,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十一五”课题结题会在扬州举行。叶嘉莹推掉了手头的诸多事务,赶来扬州。把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根植进孩童的心田,是叶嘉莹来到扬州的理由。

那一年,在扬州,叶嘉莹回忆道,在上世纪80年代,她应邀到南京大学讲课,期间曾踏足过扬州,并和扬州大学的教授们深入交流。她感叹,在中国诗词中,到处可见扬州的美丽风景。当时的季节是在初秋,叶嘉莹说,北京的叶子开始黄了,而扬州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树木还是那么青翠,扬州的建筑都富有诗意和文化。

参加孩子学习诗词的活动,让叶嘉莹感到责任在肩。她认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增加古诗唱游的课程,可以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变化的美丽腔调来吟诵。孩子学习古诗词,首先要掌握的是最基本的韵律节奏。一个人从小到大,理解的能力是很晚形成的,直觉则是本能,很早就形成。小朋友们尽管不懂,但通过吟诵的美感,会很容易在大脑留下印记。当理性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些古典文学的细胞,不是灌输进去的,而是和生命一起自然成长起来的。

在她的一生之中,始终伴随着中国诗词。她更是用百年的光阴,将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一首隽永的诗词。

叶嘉莹先生,一路走好!

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出处来源 江苏教育频道(微信号:JSBCeducation)

来  源 | 央视新闻、扬州发布、江苏文脉、现代快报等

编  辑|陈佳莹
END

扫码关注
江苏教育频道官方微信
ID:JSBCeducation

江苏教育新闻
教育行业资讯的准官方“发布平台”。做教育政策、资讯的及时发布和解读,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典型的宣传和教育热点话题的引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