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工”融合与诊疗一体化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人才,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基层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坚力量。构建“医理工”融合与诊疗一体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培养跨学科、创新型医学影像人才,是新时代医学教育面临的关键课题之一。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紧密联结医疗机构、科研单位与企业资源,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医理工”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医学影像人才培养质量,为西部地区医疗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
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医学影像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以思政教育为主线,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协调发展的“一纵四横”文化养成模式。这一模式注重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认同感与职业责任感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以思政教育为主线,学院建立了显著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医学影像学》等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形成5个典型案例,全面覆盖全学程,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同时,医学影像学院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创立“红影”党建工作室,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文化胜地开展现场教学,传承红医精神;注重乡土文化与基层服务精神的培养,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医疗下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责任意识。此外,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如“读书文化节”“医德文化节”和连续十届影像技能大赛,学院帮助学生增强学术信心与团队协作精神,在各类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
推动课程重构
强化“医理工”融合与诊疗一体化发展
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科边界的逐渐拓展,学校积极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打造以“医理工”融合和诊疗一体化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为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影像学院以“医理工”融合为核心,重构《机器学习与医学应用基础》《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原理与设备学》等交叉学科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多学科综合素质。同时,学院深化与附属医院、重点实验室及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与上海联影、奥泰医疗等12家企业联合,建立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和师资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机会。
在影像学学科边界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学院顺应影像技术从诊断学向诊疗一体化转型的趋势,开设《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学》等课程,推动影像学诊疗一体化发展,培养兼具影像诊断与临床治疗能力的复合型医学影像人才。通过这一模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CT、MRI、DSA机等多模态影像技术,完成影像分析、治疗计划制定与实施,为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育人模式
全面提升医学影像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秉持“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术潜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课程设计质量,为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注入更多活力。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医学影像学院将本科教育从传统的“4年理论+1年实习”模式调整为“3.5年理论+1.5年实践”的优化模式。通过“朋辈导师+班主任+辅导员”递进式教学管理,学院有效实现了校内阶段的理论与校外阶段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同时,学院依托《医学影像学》“数智”课程平台与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多模态教学资源,构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素质图谱,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平台。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术讲座、科研训练和线上疑难病例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立“影像梦之队”科研小组,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开展创新研究,帮助学生从“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通过持续举办技能比赛与全国性竞赛,学院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40年来,学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北医模式”,为西部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医教协同与课程改革,推动影像学诊疗一体化建设,为国家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基层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往期精彩
回忆杀来袭,小编带你“一网打尽”2024年官微精彩
川北医学院2024年度十件大事
川北医学院2025年新年贺词
川北医学院
信息来源:医学影像学院
编辑/排版:石小毅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通讯社
一审一校|刘睿玲
二审二校|陈飞宇
三审三校|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