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汨罗: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特别报道

教育   2024-09-05 08:41   北京  


民小编说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发表长篇通讯《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汨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素质教育学汨罗”的热潮。素质教育,成为汨罗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近年来,汨罗吹响“素质教育再出发”的冲锋号。定城乡优质均衡之“锚”,扬五育融合之“帆”,奋高品质课堂之“楫”,稳教育评价和教师队伍之“舵”,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在汨罗全面展开。


近日,《人民教育》记者再次踏上这片教育沃土,探求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答案。一起来看报道——

导读目录:


“定锚”: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

腾笼换鸟,一子落而满盘活

调整布局,下决心提升乡村学校教育品质

以强带弱,让扩优提质驶入快车道

县管校聘,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扬帆”:五育融合办“养成式教育”

大刀阔斧,夯实发展素质教育的软硬地基

追根溯源,找寻五育融合的文化基因

凸显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五育融合为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提供广阔舞台


“奋楫”:在高品质课堂中遨游

注重思维发展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学科“智囊团”:优质资源流动共享的“秘密武器”

扎实做“双减”真的能提素质增质量


“稳舵”:刚柔并济推进素质教育

牵住教育的“牛鼻子”,让全程育人、全面发展落地

素质教育在量化、刚性的“秤砣”底下见高低

强师“强”在让教师“跳起来摘桃子”

尊师重教正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强大保障


本篇报道约15000字

分为上下篇推出

此为上篇


“停舟细问灵均迹,更有清流是汨罗。”千年流淌的汨罗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汨罗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兴教,教育之路源远流长。


20世纪80年代,汨罗提出“三个控制”和“四个面向”,率先向应试教育“开战”,开始了长期的、扎实的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1996年2月《人民教育》发表长篇通讯《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汨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素质教育学汨罗”的热潮。素质教育,成为汨罗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40年过去,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变。如今,汨罗的素质教育有了哪些新的发展?近日,记者再次踏上这片教育的沃土,寻求答案。


先来看一张成绩单。


学校课程开设方面—汨罗全市中小学音乐、体育、艺术、劳动课程开设率100%,阅读、科技等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开设率100%。


学生身心发展方面—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100%,近年来全市学生犯罪率为零,全市学生近两年体质健康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


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仅2023年,学生在市级以上文体科创比赛中获奖达313人次。近10年,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0个、湖南省一等奖59个。


2023年,汨罗返乡就读学生达300多人,乡村学校学生人数从净流出变为净流入。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普通高中教育巩固率99.4%,合格率99.9%。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县级市,汨罗的乡村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83.2%,乡村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62%,并且拥有超过4000名留守儿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汨罗教育发展曾陷入一段停滞期。随着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逐渐向大城市聚集,汨罗遇到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负债严重、师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现在不怎么行了呢”“不说走下坡路,至少是停滞不前了”。老百姓中不时传出这样的声音。


2021年7月,新一届汨罗市委、市政府班子成立。新班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市委书记朱平波说:“教育是最持久的民生,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让更多农村孩子上大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逐步实现‘有生动活泼的校园、有幸福感的老师、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的美好愿景。”


这一年,汨罗吹响了“素质教育再出发”的冲锋号。定城乡优质均衡之“锚”,通过布局调整、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扬五育融合之“帆”,通过建立一套基于汨罗特色的养成式育人机制,让学生发展不急于“变现套利”,而是终身“储值保值”;奋高品质课堂之“楫”,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全面落实“双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稳教育评价和教师队伍之“舵”,通过刚性的指挥棒,培养有价值感、幸福感的引路人,为汨罗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一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在汨罗全面展开。


湖南省汨罗市第一中学校园全景图



“定锚”: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和城乡教育差距,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


面对生源的流失、百姓的质疑,汨罗决定先从学校布局和体制机制改起,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汨罗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恒求说:“教育综合改革是汨罗深化改革的点睛之笔,背后的深意在于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的城乡孩子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腾笼换鸟,一子落而满盘活


2022年9月1日,汨罗市第一中学举行新校园启用暨开学仪式,近4000名师生进入新校园,开启全新旅程。2023年高考数据统计,市一中本科上线率达94.24%。这便是汨罗启动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以来市一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汨罗原来有6所公办普通高中,其中一中、二中和楚雄中学在县城,三中、四中、五中在乡镇,三所乡镇高中分别以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特长生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处乡镇的三中、四中、五中受到城镇化影响,师生逐渐向城镇或外地流动,出现了“一中二中都想去,三四五中没人来”的尴尬境地。


这个问题怎么有效解决?经过多次调研,最终敲定了一个方案—腾笼换鸟。为一中新建校址,以此为枢纽,待一中整体搬迁至新校址后,将原来位于乡镇的三中、四中、五中和城区的楚雄中学合并成新三中,整体搬迁至原一中校址。


汨罗市党政一班人把新一中的建设当作头等大事,举全市之力完成了新一中的建设。新校园占地面积189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随着新一中顺利搬迁,三中、四中、五中和楚雄中学立即合并成立“新三中”。“2022年暑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合工作全部到位,新三中如期搬至原一中校址,汨罗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市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叶罡说。在此基础上,汨罗对学校明确定位,开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建设精品一中。作为汨罗的老牌名校,一中招收了大部分优秀生源,学校以铸师魂、育人才、兴名校为办学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0年来,一中的特控和本科上线率常年位居岳阳市先进行列,在汨罗当地享有盛誉。


打造优质二中。学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实施精准教学,以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自主管理,以优良的校园文化打造优质的教师和学生。


办好特色三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立人、求特求新、文专并重、道艺双修的办学宗旨,积极打造特色名校。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特长和专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居省市前列,已经在省内小有名气。


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质量优秀,汨罗的普通高中办得好,学生自然留得住。2023年,汨罗市普通高中的整体本科升学率达73.96%,在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中位居前列。


普通高中的“腾笼换鸟”不仅解决了高中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为接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布局调整提供了方向和示范。


调整布局,下决心提升乡村学校教育品质


经过两年的优化整合,2023年秋季开学前,汨罗75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全部整合至生源多、师资强、条件好的乡镇品质学校集中办学,做到“小学‘上学跨村不出镇’、中学‘寄宿走读两相宜’”,开创了“一镇一品质学校”新局面


当然,这样大规模的调整,经历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学校整合意味着有的学生要去更远的地方上学,仅是这点变化,就让不少家长持反对态度。有没有校车、寄宿怎么办……种种议论叠加在一起,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工作压力和阻力有多大。


在困难面前,汨罗市委、市政府改善乡村教育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4万余份,召开村组、群众、家长座谈会300余次。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带头家访,乡镇干部、学校教师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做工作。


面对乘坐校车人数增加的问题,市校车办联合交通部门和各乡镇,勘查营运路线,测量校车运力,新购校车12台,优化路线64条,借力城乡巴士缓解运营压力,确保就读学生应接尽接。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小初”衔接不适应的问题,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基础上,汨罗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今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增至21所。


做了这么多,变化也很明显。


桃林寺镇是汨罗市面积最大的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前,镇上许多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生源、教师流失严重。而现在,全镇学校已合并为1所初中、4所小学,条件好了,师资强了,学生留住了。唯一的初中—桃林中学还办成了汨罗市规模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记者在桃林中学走访了很久,确实发现了不少改变和发展的“痕迹”。


在这所乡镇中学,每间教室都安装了两台空调,各类实验室、阅览室、计算机室配备齐全。桃林中学校长吴若鹏说:“学校布局调整后,桃林寺镇原3所初中合并成了现在的桃林中学,我们用的是原三中校址,原三中的设施设备都‘继承’下来了,比之前乡里的条件好太多了!”合并后的桃林中学不仅中考成绩亮眼,更在岳阳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运动会、合唱比赛等活动中斩获佳绩。


“凡学校教师,应住尽住,尤其是距离学校远、家中有老人小孩的教师,学校优先解决住宿。”2023年暑假,桃林寺镇斥资近300万元对所有教师宿舍楼进行提质改造,教师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这些放在以前三所农村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今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相互成就,‘三赢’!”


以强带弱,让扩优提质驶入快车道


对于乡镇学校来说,虽然在布局调整和资金的保障下增强了办学条件这个“硬实力”,但是教学质量才是能不能留住学生的硬指标,没有好成绩,学生还是留不住。怎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优质校充分发挥作用,强校帮弱校!


汨罗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铺开集团化办学,让乡镇薄弱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校的教学资源,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汨罗的集团化办学有三级办学管理模式:市教育集团—学区教育集团—镇(校)教育集团。市教育集团由市教体局牵头,在全市范围内选取4所优质学校作为二级机构,设立4个学区教育集团,分别是正则教育集团、罗城教育集团、归义教育集团、新市教育集团;4个学区教育集团都包含了本部学校和集团分校,以本部优质强校为核心,从办学理念、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方面引领集团学校一体化发展。


汨罗的集团化办学是组合拳、下重拳,他们真正做到了让最好的学校带最弱的学校。比如,正则学校是汨罗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力最好的学校,他们便把最薄弱的乡镇学校分到了正则教育集团。


集团校内部的交流非常频繁,这种交流不是把教师聚集在一起搞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在内容上进行实打实的“真交流”—“送课”


集团内的“送课”分两种,一种是本部学校的教师去分校上课,把优质课“送上门”;另一种是让分校教师来本部讲课,大家进行评课。为了高质量呈现每一堂课,各个集团把市里最优秀的教师汇集起来,把优质学校的力量发挥出来,真正做到了拧成一股绳、合力办大事。


除此之外,集团校还有一个活动叫“开放日”


集团校“开放日”当天选定集团内一所学校作为活动地点,各学校教师报名参加,一起在这所学校交流学习、课堂观摩、教学研讨、分享经验。通过这样的“你来我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除了各集团校内部的“开放日”,汨罗不同集团校之间也有“开放日”,集团之间开展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市教体局对全市学校的目标管理评价中,有一项评价指标名为“校际均衡评价”,即学校共同体建设评价,这是汨罗对集团化办学“强校联弱校”的捆绑式整体评价,这一探索让学校和教师的优质均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县管校聘,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2021年9月,当了三年罗江镇联校干部的蒋志军转岗了,从一校之长变成了一名普通体育教师。


2021年,汨罗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开展扁平化管理,原15所“乡镇联校”全部撤销,原187名“局管干部”全部“下放”回归教学一线。


“刚开始得知这个变化的时候,说实在话,要说完全能够理解,我也没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蒋志军坦言。撤销联校制度,对不少人来说道理上说得通,但心里总是感觉疙疙瘩瘩,这也是人之常情。


为此,市教体局的工作人员挨个上门,给有心理负担的联校干部做思想工作,一一进行开导劝解。


撤销“乡镇联校”,减少管理层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改变联校干部的“官本位”思想,释放被挤占的教师资源,让教师姓“教”。这个道理一讲通,联校干部也慢慢解开心结,从校长到教师,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我是一名党员,要以大局为重。”2021年9月,蒋志军主动申请转岗,回到家乡神鼎山镇黄柏中学,成为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


2022年初,撤销“乡镇联校”的工作全部完成,有效补充了一线教师数量,节约了行政成本,实现了统一教师调配、统一财务收入、统一考核管理,形成了“市局直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新格局。


解决了“乡镇联校”的问题,再开始着手解决学校合并后的师资问题。75所学校进行了整合,带来的人员流动量很庞大,怎么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岗位呢?汨罗开始推行县管校聘。


汨罗的县管校聘从2022年秋季开始全面铺开。“我市县管校聘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岗位,充分利用每一位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市教体局分管人事的副局长张霞光说。这一年,全市4982名教师竞聘上岗,教师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奔赴”,有效激活教师队伍这“一池春水”。


竞聘上岗、“双向奔赴”,听起来很美好,其实这里面难度真不小。


竞聘上岗,意味着有换岗的机会了,大家肯定都想报城里好学校的好岗位,农村的学校怎么办?汨罗想了个奇招:把一部分高级职称的名额和评优评先的指标有针对性地往农村学校放!这既吸引了优秀教师回流农村,还能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农村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虽说是教师和学校“双向奔赴”,但也存在“单相思”的情况。


拿新三中来说,学校由4所中学合并而成,牵扯到的人员变动非常复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学校需要的教师从哪里来?学科富余的教师到哪里去?为解决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和市教体局当机立断,定了一个调子:当年毕业安置到普通高中的17个公费师范生全部给新三中,缓解教师不足的问题;学科富余的教师,一律公开竞聘上岗。


新三中党委书记黎明回想起学校刚成立的那段日子,还是感慨万千,“我们的管理团队每天晚上11点多了还在外边跑,去做教师的思想工作,有些是坚决不让他(她)来,有些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他(她)请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新三中由4所中学合并而成,当时每所学校都有20多个行政领导,合起来就是80多个,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只能缩编。校长彭常清告诉我们:“这些老领导以全市教育的发展、以新三中的发展为重,全部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要么转岗,要么回到教学一线,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扬帆”:五育融合办“养成式教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随着教育实践的推进,“五育并举”逐步迈向“五育融合”,在强调教育体系全面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育机制与方法的融通性、有机性。


汨罗坚持系统思维,既关注五育的全面实施,又强调五育的融合融通,打造了重质量、轻速度的“养成式教育”,让学生发展不急于“变现套利”,而是终身“储值保值”。一方面,针对乡村教育实际,着力搭好落实五育融合的软硬件“地基”;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形成育人特色。


大刀阔斧,夯实发展素质教育的软硬地基


汨罗的乡村学校占全市中小学数量的83.2%。在这样一个以乡村教育为主的地区,如何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让人们了解并支持五育融合的开展,是汨罗教育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此,市教体局局长楚军给了我们答案,“氛围营造是关键。”汨罗的教育改革行动从一开始就大力宣传五育融合,市教体局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到各乡镇学校做思想工作,并出台一系列制度保障,比如针对每一类教育出台具体的教育质量评价细则和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对学生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等,确保五育融合进学科、进课程、进教学。


市委、市政府倡导的“氛围营造”有效唤醒了汨罗人对教育的热忱。2022年全市教育基金总量高达1亿元,是过去17年募资总和的3.7倍!市民发自内心对教育的支持,为汨罗落实五育融合注入了一大股活力源泉。


获得了群众的支持,落实五育融合的软硬件资源也要配齐配好。


对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乡村学校来说,研发五育融合的校本课程不是一件易事。为此,市教体局组建了一支核心团队,不仅负责文化类学科的教研指导等工作,还负责统一研发非文化类学科的校本课程,确保了全市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各类校本课程。


非文化类学科优秀教师资源稀缺是汨罗的现实困境。除了通过县管校聘、走教、支教等方式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外,汨罗着重利用业务培训转化部分其他学科兼任教师来扩充队伍,同时鼓励学校引进家长和社会力量


五育融合的“软件”配好了,“硬件”也要跟上。


近年来,汨罗集中力量为全市中小学置办了运动场、图书阅览室、劳动实践基地“新三件”。朱平波、林恒求等到各乡镇实地考察,特意强调镇政府要“让地出资”。为此,汨罗镇政府不惜拆除自家围墙,腾让出近三亩土地为蟠龙桥学校建造劳动实践基地。截至目前,汨罗已建成乡镇学校高标准运动场40片,集校史、藏书、阅读为一体的多功能阅览室21个,劳动基地实现全覆盖。此外,音乐美术室、计算机室、多功能科学探究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各功能室也已按照标准配备到位。


追根溯源,找寻五育融合的文化基因


2300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沉眠于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由此发源,文化的基因也于历史长河中生长蔓延,滋养了任弼时等爱国志士。如今,汨罗作为传承“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双重基因的文化富地,不仅拥有5项市级、10项省级、1项国家级和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诞生了“求索精神”“龙舟精神”“骆驼精神”三大汨罗精神,为汨罗实施五育融合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


2022年3月,汨罗市教体局印发《汨罗市中小学“非遗进校园  楚辞进课堂”工作实施方案》,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舞龙舞狮、“耍宝塔”等一系列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教育在汨罗中小学竞相开展。


与此同时,汨罗深入挖掘并传承开国元勋任弼时“骆驼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任弼时红军中学编印红色读本《骆驼》,通过培训“小红军讲解员”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9年级265班的彭栖凤是其中的一名小红军讲解员,“在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任弼时爷爷的故事,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演说家,把党和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活动和实践层面,汨罗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市组织学生参观任弼时故居、吴咏湘将军故居、八景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广泛开展“红领巾向党”示范性入队仪式、“时代少年红心向党”朗诵演讲比赛,引导广大学生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凸显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显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已经成为汨罗教育人的共识


体育是汨罗素质教育的传统,早在20世纪70年代,汨罗就创办了汨罗市体育学校。现如今,汨罗提出“体育强校计划”,旨在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队伍,校校有品牌”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市教体局体工办主任刘昕表示,“汨罗在体育中考中设置了自选项目,鼓励每个学生掌握1—2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技能。”为了让学校重视体育,汨罗以赛促练,建立了市—片—校三级比赛体系,每年坚持举办全市性中小学生体育项目比赛。


汨罗各中小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育特色,如汨罗市实验小学的篮球、高泉小学的足球、正则学校的羽毛球等。许多学校还结合本土习俗打造出一系列传统体育特色品牌,如长乐中学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抬阁故事会”带领学生学习踩高跷、舞龙舞狮,屈子祠镇范家园学校结合端午习俗对传统龙舟项目进行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旱地龙舟,等等。


汨罗市实验小学学生班级篮球赛


2022年,汨罗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


汨罗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汨罗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表,在各校设立健康副校长,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单亲、残疾等8类特殊学生群体,汨罗创新性开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工作,构建全方位联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2023年9月,汨罗出台“贫困高中生兜底保障计划”,对100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困难高中生提供每年1万元左右的困难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汨罗还启动农村留守儿童“双百工程”,选任100名优秀女教师与100名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从学习、生活、心理上为他们延续“妈妈的爱”。此外,当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服家庭和学校管教,或者触犯法律底线时,春雷学校作为岳阳地区专门教育的品牌学校,通过矫正教育起到重要防范作用。


五育融合为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提供广阔舞台


“走进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这是新三中教师办公室外墙上的一句醒目标语。


早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四个面向”时,汨罗就提倡发展学生特长。现如今,汨罗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对学生特长培养的支持力度,在特色教育方面迈上新台阶。


2022年,汨罗将成功争取到的湖南省政府“徐特立”项目设置在新三中,帮助学校新建一座高6层、总建筑面积7650平方米的艺体馆,为特色人才培育提供专业的场馆设施,也为基础教育阶段仅约7万名学生的汨罗实现专业化、建制化办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中和二中同样高度重视特色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一中连续8年被评为“湖南省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学校”。二中在2018年开办了湘北首个国防教育特色班,探索建立“国防教育+学校德育”长效机制。10年来,汨罗共培养了约30名飞行学员,广泛带动汨罗中小学校重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汨罗教育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汨罗常态化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截至目前,汨罗已举办39届中小学生艺术节、21届中小学生才艺大赛和52届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连续18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节和科创大赛。


同时,汨罗大力优化课后服务,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有创新性的学生社团。比如,正则学校小学部打造了84个社团,包含数学、语言、科学、阅读、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等多个板块,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求。正则学校小学部负责人刘培表示,“我们致力于通过社团活动打造‘没有壁垒的学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未来发展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报道上篇结束

下篇请关注下则推送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7期

文章作者 | 本刊记者 谭希 陶玉祥 冉楠 通讯员 谭思远

图片来源|湖南省汨罗市教体局 供图

责任编辑|钱丽欣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宋萑等: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封面主题
新学期伊始,上好这四堂课,助力孩子们梦想起航!|开学第一课
云南:让群众在优质教育中收获幸福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强国复兴,奋斗有我!看完开学第一课,他们有这些感受→

欢迎订阅


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杂志官方订阅号。《人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国性教育主流媒体,拥有73年历史。定位“思想高地、行动智库”,宣传解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导社会教育观念,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现代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