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墓及杜甫与偃师的故事
杜甫墓位于洛阳市偃师区西约5公里处的前杜楼村,301国道以北约1000米,在后杜楼村南的杜甫陵园内。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北倚首阳山,南眺洛河,东临田横墓,西望汉魏洛阳故城。苍松翠柏布满陵园,杜甫墓冢上的迎春花散发着清香。每年清明节有很多外地游客前来祭扫杜甫墓。
杜甫墓地亦称杜甫陵园,陵园内还安葬着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杜甫远祖晋代名将杜预等杜家亲族。有人说,就因为有杜甫修建的“土室”故居所以称“杜家楼”。明朝初年,从山西迁此居住的居民在杜家楼南居住的叫“前杜家楼村”,在北居住的叫“后杜家楼村”,一直沿袭至今。
偃师杜甫墓最直接、最权威的证据,就是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31年),应杜甫之孙杜嗣业恳请为杜甫所撰写的墓志铭。正因为有了元稹这篇言之凿凿的墓志铭,才被后人认为偃师的杜甫墓是千古“诗圣”的最终长眠之地,这是无可非议的。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 - 770年),唐代大诗人,和李白一起被誉为诗坛的“双子星座”。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因其远祖杜预祖籍长安杜陵,杜甫入长安后曾寓居城南少陵。杜甫曾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入蜀后,又被坐镇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其为杜工部。所以,在杜甫墓前的墓碑上,刻着长长的十三个大字:“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
杜甫与偃师
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窑湾村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他少年时代,天资聪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长到14岁,他已是一个使文坛老宿惊叹并为大家喜欢的青年作家了。
开元29年(公元741年),杜甫29岁,与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二人先到王屋山拜访名师后,乘船顺黄河直下漫游齐鲁。杜甫回来后,到首阳山下,于其先人坟茔之侧筑室以自憩。他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说“小子筑室首阳山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题下自注:“甫故庐在偃师”,诗末句云:“尸乡余土室,谁话祝鸡翁”。(尸乡,即尸乡沟商城遗址处)刘伶的《列仙传》中说:祝鸡翁,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干余只,皆有名字,暮宿树上,夜放散之。呼其名,种别而至。
杜甫其实是在他爷爷墓旁修了一座土坯与砖瓦建筑的房屋,自称土室、陆浑山庄。为何又叫“土娄”呢?“娄”,“填”字,就是坟墓的意思,土娄即为葬地。表明这里自古就是杜家的祖茔(yíng)地。
在此,杜甫与当时国家管理钱粮的、一个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官员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婚后两人生养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杜甫在偃师居住了13年,天宝五年春月(公元754年)迁徙长安。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的由盛转衰期。因满腹经纶,文采出众而不能得到重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贫困,使他更加深入现实,接近人民大众,创作出了很多现实主义的不朽诗篇。
公元760年,杜甫在成都西七里处的浣花溪畔,筑起一座茅屋定居下来。这座茅屋也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成都“杜甫草堂”。在此居住的四年多时间,除种植桑麻、种菊养鸡外,又创作诗歌480余首。杜甫一生,留给我们1400多首诗,还有很多诗却都散佚了。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动荡与变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如:“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他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意志和精神。
杜甫的诗,众体兼善,风格多样,或苍凉豪放,或淡雅清新。在我国诗歌史上,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辉煌高峰,被人们誉为“诗圣”。
杜甫在巴蜀四年后,因思念中原尸乡陆浑山庄这个家,公元765年他离开草堂。因战乱陆路不通,只好走水路,一路颠簸,困于楚湘。因疾病缠身,于公元770年冬,卒于从潭州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因儿子宗武无力迁父之灵柩,暂葬于湖南平江县小田村附近。相隔43年后(公元813年),其孙子杜嗣业完成了迁祖灵柩大事,葬于偃师首阳山下远祖晋代名将当阳侯杜预与祖父杜审言墓旁(即现在的杜甫陵园内)。
杜甫墓前,立有一块高大的石碑,是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时任偃师知县汤毓倬修墓时所竖立的。碑中间刻有河南府知府张松荪题写的“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彪炳千秋的十三个醒目大字。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正是因为坎坷,才造就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华民族的诗坛上,铸就出一个伟大的“诗圣”,传承着不朽的诗史,颂扬着惊天地的诗魂!“诗圣”杜甫不仅是中原大地及偃师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杨福茂
编 辑丨牛朝霞 审 核丨薛 喆
监 制丨刘龙选 总监制丨姬军鹏
新闻热线:67716487(工作日内拨打)
点它,浏览发布便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