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华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不断拓展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精心描绘“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色有景、有韵有质、各美其美”的和美新画卷,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一是聚焦特色支撑,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渠道挖掘村集体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业兴村强民富。强化要素保障,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相继引进了嘉禾农业、金恒农牧、宏源牧业等农业企业,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投资2300万元建成东华镇现代化平凉红牛养殖基地,逐步构建起“种、养、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全镇牛存栏量达8750头;投资1600万元建成黎明川蔬菜基地、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及配套设施,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育苗—种植—分拣—储藏—销售”全链条产销模式,年内销售各类蔬菜1200余吨,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发挥区位优势,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立足黎明川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域“中心”,以黎明、王峡口、南村沟等8个村级党组织为主体,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融、资源互补原则,成立东华镇黎明川红色领航设施蔬菜产业链党建联合党委,通过制定党委年度目标任务、设施蔬菜产业链条建设、助企纾困帮扶行动“三张清单”,全面提升设施设施蔬菜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挖掘特色资源,农旅融合深度发展。以打造黎明川“半小时旅游经济圈”“黎明川—裕光”精品1日游旅游环线为抓手,将黎明川沿线小斑景点、农业体验项目纳入规划,建成农家乐、水上乐园、室内游泳馆等娱乐设施。组建文旅康养专班,先后举办黎明川啤酒音乐节、亲子采摘节等活动18场次,累计吸引游客1.2万人次,真正让农民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是聚焦生态宜居,村容村貌焕发“新容颜”。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着力打造基础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和美乡村。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围绕污染防治、生态环保、护林防火、文明祭祀等内容,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35场次。严格落实林长制、河长制责任,定期开展各类巡查检查,年内完成面山绿化600亩,栽植绿化苗木8000棵,栽植行道树1500棵,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文明底色。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以农村“八改”工程为抓手,开展“周上街”活动41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8次,清理各类垃圾3400余吨,整改“河道”问题70余处,发布“红黑榜”12期,镇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坚持“规划引领、分步实施、农户自愿、全面推进”工作思路,围绕道路硬化、改厕改圈、垃圾清运、拆违治乱等指标,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累计消除土坯房216户1157间,完成改厕37座,整改问题厕所50座,修建便桥3座,油筑通社道路1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是聚焦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彰显“新成效”。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辖区群众自觉摈弃陈规陋习,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选树先进模范,引领文明风尚。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优秀巾帼志愿者”等评选活动6次,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巡讲及专题讲座12场次,持续放大示范引领效应。实施积分制量化管理模式,通过定期公布排名、积分兑换等方式不断加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开展活动,营造文明氛围。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余次,文体活动12场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动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成功举办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之华亭市“魅力东华·五彩田园”黎明川“夏季”村晚,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倡导文明新风,深化移风易俗。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组织开展“抵制高价彩礼 推进移风易俗”活动8场次。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制度,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挺身在前,带头示范,以实际行动狠刹奢侈浪费之风,革除陋习之风。
四是聚焦源头治理,三治融合绘就“新篇章”。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将风险隐患消除于萌芽。织密网格治理脉络,在8个村大力推广“十户联体”网格化治理模式,建立“党委牵头、班子成员联村、村组干部联户长、中心户长联群众”的三级联动体系,在4个社区全面推行“一网十员”网格化治理模式,落实“一线巡查、信息收集、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五步工作法,累计协调措办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3件。做好民意收集处置,依托村级微信群、网民留言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发挥基层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民事务代办员“三员”作用,构建“民意收集—分析研判—问题处置—跟踪反馈—总结提升”五步闭环处置机制和“红黄蓝”三级预警督办模式,累计收集民情民意64条,督办解决矛盾纠纷28件。健全议事协商机制,推行“民事直说”工作法,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人大代表之家、政治协商议事室等阵地,建成群众议事说事阵地13个,接待议事群众142人次,调解矛盾纠纷50余件。设立党组织书记“固定接访日”,明确12名党组织书记为抓信访、维稳、纠纷化解等工作第一责任人,持续推动从“被动化解矛盾”到“主动解决问题”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