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成果盘点:中国代表团的积极贡献与南南合作展望

科技   2024-11-29 18:02   北京  

2024年11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隆重召开。本届大会汇聚了195个缔约方、2052家观察员组织、1454家媒体,共计约6.7万人注册参会。在这一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舞台上,中国代表团通过举办“中国角”系列活动,累计举办了50余场边会、10场展览,吸引了多国政要及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参与。大会最终通过了数十项决定,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特别在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气候融资安排、《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运行细则等方面取得了平衡成果,为2025年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基础,有力维护并推动了气候多边进程。

在COP29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聚焦气候融资、减排目标、能源转型以及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在气候融资方面,中国代表团团长赵英民强调,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在减排目标上,中国代表团强调全球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并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巴黎协定》基础上确保行动不倒退。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展示了其在新能源装机规模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方面的领先地位,并承诺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而在碳市场机制方面,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谈判,最终促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下国际碳市场机制的达成一致。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建设性引领作用,也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强调南南合作的重要性方面,中国代表团在COP29大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致辞中指出,加强南南合作是应对气候危机、推动气候治理多边进程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坚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落实“3060”目标,积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十百千”倡议,持续加强与非洲、小岛国及东盟地区等的对话合作,积极响应“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有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尽己所能为相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作为COP29的观察员机构,在大会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专委会主办的边会《“光伏+”模式助力全球南方国家能源跨越式发展》中,介绍了“太阳能光伏+”的背景、重要意义、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提出了“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建议。同时,就“太阳能光伏+”和储能、氢能的融合发展,“太阳能光伏+”在南方国家的应用潜力, 应采取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机制等内容展开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全球利益相关方应当联合一起,根据南方国家实际电力需求特点,总结“光伏+”先进模式,开展技术创新与市场合作,共同助力全球南方国家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另一场主题边会《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与实践》中,来自主、协办单位以及魏桥创业集团、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代表,就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与实践发表了主旨演讲,分别就全球范围内,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技术与创新应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过程中循环利用,储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促进作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介绍。讨论环节中,来自阳光电源,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专家参加了讨论,就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光伏+储能,城市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未来,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交流及“政产学研用”的结合,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良性健康发展。除了成功举办两场主题边会,专委会拜访了多家国际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讨论如何将中国经验与其他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可再生能源三倍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在公正转型,性别平等,创造就业,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尽管本次COP29大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以及全球减排力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气候谈判中得到进一步解决。对于即将于2025年在巴西举行的COP30,国际社会期待能够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在全球减排、气候融资和适应措施等方面。中国代表团在COP29上的表现和承诺,为COP30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积极动力。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入会申请


CREIA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致力于加强可再生能源行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加强企业与国际间的联系,及时获取信息,寻求国际机构的支持和各种投资机会;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反映行业的集体呼声;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进步和先进技术的推广,积极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商业化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