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小雪”刚过。淅川县党政交流团带着家乡亲人的嘱托,沿着当年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徙的道路,渡丹江,涉汉水,过襄阳,走进湖北钟祥大柴湖,为这里的移民老乡送上家乡戏、送来摄影展,共叙家乡情谊,共商发展良策。“老家来人了,我们真高兴!”赶到钟祥时,已将近下午6时。钟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玉霞是淅川“二代”移民,对淅川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多次与淅川相关部门商量此次活动的路线,最终确定以大柴湖“一馆三园”为重点进行交流: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展示的是移民搬迁的历史;鱼池村移民搬迁体验园,以搬迁体验为切入点,还原了移民三次搬迁的艰辛历程;前营村移民旧居展示园,以五代移民旧居为切入点,展示了移民精神;罗城村移民花卉产业示范园,展示了自强不息的创业进程。“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在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原馆长、淅川移民全淅林拿出他搜集到的珍贵历史资料介绍。河南、湖北两省共搬迁38万人,淅川移民就占20万人,其中,2.6万人迁至荆门,4.9万人迁至钟祥大柴湖。“割罢麦,收罢场,收拾收拾下钟祥。”移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流露出几分留恋,几分悲壮,几分乐观。当他们跋山涉水来到新家,却傻眼了!大柴湖位于钟祥市南20公里处,紧靠汉水。曾是人口密集、商贾云集的鱼米之乡。1935年7月7日汉江决堤,10万亩良田成了水乡泽国。洪水退去,大柴湖成了芦苇和岗柴丛生的沼泽地。罗城村74岁的淅川移民罗朝鹏介绍,刚到大柴湖时,他只有15岁,每天跟大人一起,带着镢头、铁锹、镰刀、斧头,砍岗柴,挖芦根,排积水。芦苇、岗柴一丈多高,粗比高粱秆,一镢头下去,砍不断一棵,人们得随身带着磨刀石。经历10年的“战荒湖”,原来的沼泽地开出了石子路,芦苇荡变成了米粮川。漫步在大柴湖,村庄巷道绿树掩映,屋舍俨然;各类企业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一路走,一路看,大柴湖的发展成果,让淅川党政代表团眼前一亮。“我是淅川移民的后代,淅川移民为了改造柴湖,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我想通过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讲起家乡的过往,李志慧有些沉重。农校毕业后,他远赴上海,边打工边学艺,逐渐有了自己的花卉基地。2014年,回乡成立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10年来,先后投入7亿多元,建成了4000多亩花卉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带动2000多人务工,每人年均收入2万余元。从“移民镇”到“花卉城”,是柴湖发展的侧影,如今的柴湖,在移民精神的激励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大柴湖移民已经形成了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善良诚信、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他们与当地人团结协作,携手建设家园。现在的柴湖人,是兼有湖北、河南两地人民美德的新柴湖人!”大柴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柴湖镇党委书记易敬军动情地说。韵味悠长的淅川曲剧,激情澎湃的丹江号子,图文并茂的摄影展出……11月23日清晨,柴湖文体活动中心人头攒动,冷冽的寒风,挡不住移民群众的热情。“我是喝着丹江水长大的,你是移民后代,咱们在丹江对岸还有个家!”72岁的陈玉华拉着5岁的小重孙陈沐云来听家乡戏,操着浓郁的淅川口音介绍自己的老家。在罗城村,一直在钟祥市带孙子的罗朝鹏夫妇听说老家来人唱大戏,专门赶回来看演出……“这里好漂亮啊,像仙境一样!”在大柴湖出生的王舒苒在一张照片前停下脚步。“这是咱们老家淅川!”母亲全晓燕笑着向女儿解释。全晓燕家至今还留着淅川的老照片,老物件。入夜后,爷爷奶奶总会给小孙女讲淅川的故事,舒苒没到过淅川,可她懂得大人们心中那份独特的情感纽带。乡音未改,乡情难断。半个多世纪以来,移民与家乡的联系从未间断。50多年来,淅川县和钟祥市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两地移民部门每年互访一次,共同探讨研究解决移民问题。两地官方往来频繁,民间来往也不间断。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往返于柴湖和淅川之间。钟祥市与淅川县为了方便两地亲人探亲,于50年前对开长途班车,天天不断。“淅川和钟祥两地要常来常往,多交流沟通,多协作合作,让两地经济社会在交流中得到更好发展!”在考察结束后的移民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移民代表全淅林感情肺腑的发言,得到了淅川和钟祥两地的强烈共鸣。
来源:南阳日报
作者:康 帆 李金杭
编辑:张舒婉
审核:杨 冰
监审:王晓凡
[淅川发布]投稿邮箱:xcx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