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长安街14号,国家公安部原址是干嘛的?

民生   2024-11-23 21:55   辽宁  

北京作为距今最近的三个封建王朝、即元明清帝都,除了留下许多皇家建筑之外(比如故宫、北海、天坛),还有不少大宅院。当年能住这些大宅的当然非富即贵,但到了清朝光“富”都不行了,因为满清一入关就将汉人原住民赶出内城,分片儿划给八旗,所以清朝内城里的大宅门儿多为王宫贵胄府第,又以王府建制最高、规模最大(当然根据主人的地位不同也不全一样)。

如今自然全都改作他用了,有的改为景区,比如恭王府、雍和宫,也有的被政府机关使用,比如东长安街14号。这里北依长安街、南靠东交民巷,东侧是正义路,西邻国家博物馆、再西就是天安门广场了,绝对的核心区。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地址是干嘛的:没错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那么之前呢?要说元朝是什么地儿我还真不知道,但明朝时应是鸿胪寺所在地。

鸿胪寺是古代官署、九寺之一,主掌外宾、朝会仪节等事,部分功能与现在的外交部重合。《明史》中就说:“鸿胪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据记载:东交民巷(时称江米巷)以北这片儿集中了明代的五部"六府"。

五部即工、户、兵、吏、礼,“六府”加引号是因为不全是府:指宗人府、鸿胪寺、会同馆、翰林院、太医院和钦天监。鸿胪寺衙门建于宣德元年(即1442年,永乐洪熙年间是不是也在这儿就不清楚了),位于户部以东、工部以南、钦天监北;其实这块儿还有銮驾库、上林苑监和御药库等,御药库就在鸿胪寺后(东)边儿,再往东就是上林苑监、銮驾库和翰林院(今旧址尚存)。清雍正元年(1723)将鸿胪寺旧址改为王府。

府主为康熙七子允祐(原名胤祐,后为避雍正圣讳改为允),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登基后晋封和硕亲王,仍号淳,因此这里称淳亲王府。原本街门面临御河,建筑布局为三路,中路为宫殿居住区、绿琉璃瓦顶,东西路分别是住宅和花园。康熙在位时发生了九子夺嫡,胤禛笑到了最后。他登基后不但让兄弟全都避讳改名,还将很多人削爵、幽禁等。允祐不但晋了爵,府邸离皇宫这么近,由此可见这个老七跟四哥关系不错。

但他的亲王爵位不是世袭罔替(即铁帽子王,从这儿看跟胤禛的关系不如老十三允祥),所以后代袭爵需要降级。到了咸丰年间,府主为允祐之后奕梁,爵位是镇国公,因此改称梁公府。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打进来了,清廷战败,英国人看中了梁公府,非要将此改为使馆。这会儿底子已经烂得差不多的大清惹不起人家,只能同意,于是次年(1861)以每年1500两白银的价格租给英国使馆、并设兵营。使馆内保留了原王府东路建筑,西路为中式外观、内部“洋范儿”装修的中西混合建筑

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义和团运动,旨在扶清灭洋的团众将英国使馆作为重点攻击目标,围攻数日、部分房屋被毁。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英国使馆改为英国领事馆。解放后由新中国政府接收管,再次成为英国使馆。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军委公安部在东堂子胡同28号成立,此前这里是华北公安部原址,再早是清政府设立的总理衙门(后改为外务部)。不久后又将天安门广场西南、原北平市银行行会拨给公安部作为办公楼。

1950年4月政府收回东长安街南、原英国使馆兵营拨给公安部使用。在这里先后建了一座大礼堂,一座三屋办公楼、一座四层办公大楼和食堂等。1958年,市政府在日坛一带另辟使馆区后,然后英国使馆从这里迁走。1959年公安部迁入,办公区逐渐扩展,形成今日规模,俗称公安部大院儿。如今,原淳亲王府建筑尚存仪门、正殿、翼楼、寝殿及配殿等。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英国使馆旧址,也包括“梁公府”遗存建筑,只是一般人无法进去参观。翰林院旧址也被圈入公安部大院儿里,在东二门北侧,也不对外开放。而东堂子胡同原办公地,现门牌已改为49号,作为公安部信访接待处和宿舍。

提醒:由于公众平台近期做了大幅调整,订阅号消息里显示的文章是根据用户常读和星标来进行推送,若没有将本公众号添加星标可能会导致小伙伴们无法正常接收到我们每天的推文,这里强烈建议大家把本号“添加星标”,最后点个赞和点“在看”。

瓜尔佳
官场和法律圈有意思的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