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看永昌】永昌:非遗贺新春 文化年味浓

文摘   2025-02-05 11:00   甘肃  

△金昌市2025年“冬季村晚”示范性展示暨“非遗贺新春”活动启动仪式在永昌县举办。(本文图片由永昌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永昌小戏小曲、节子舞、剪纸、面塑……春节期间,在金昌市永昌县的大街小巷、村镇社区,处处弥漫着非遗与民俗交织的独特气息。今年春节,永昌县以“村晚+”模式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消费、乡村振兴紧密相连,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贴对联,小曲一唱心欢喜,风调雨顺又一年……”大年初三,在永昌县文化健身广场,午后的暖阳驱散了严冬刺骨的寒意,人们围拢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永昌小戏小曲。

△群众自发唱小戏小曲。

舞台中央,乐手们全情投入奏响二胡、三弦、板胡等乐器,小曲爱好者们轮番上阵,声情并茂地演唱着,他们或男女对唱,或手持彩扇、边唱边跳,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讲述着永昌小戏小曲独有的故事。观众们或站在高台上眺望,或踮起脚尖往里张望,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部分。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永昌小曲小戏,是流传于永昌民间的一种传统小曲戏。其曲调悠扬婉转,唱词通俗诙谐,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历史传说和节庆习俗,被誉为“西北民间戏曲的活化石”。“过去一到腊月,村村都要排小戏。老人们说,不唱小戏小曲不算过年。”永昌小戏非遗传承人张玉龙告诉记者,“现在也一样,不管是城里的广场上还是村里的戏台上,只要大家聚在一起敲敲打打唱一唱,感觉心里就痛快了。”锣鼓声声震天响,龙腾狮舞年味浓。连日来,永昌县东寨镇上四坝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180多名社火表演队队员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踏着欢乐喜庆的鼓点加紧排练,准备参加全县的社火调演。

△永昌县东寨镇上四坝村排练社火。

排练现场,锣鼓喧天、龙飞狮舞,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气息。社火表演队员们伴随着鼓点,挥舞着手中的彩扇,扭起欢乐的秧歌,或走或跳,热闹非凡,引来许多老人小孩现场围观,欢声笑语荡漾在整个排练现场。特别是今年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让节日的气氛更加欢腾。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数十名身着红黄相间服饰的舞者手持节子棒,踏着铿锵的鼓点跃入场地中央。他们时而疾步如风,时而顿足转身,节子棒上下翻飞,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古老战舞。“节子舞起源于汉代戍边将士的操练仪式,后来演化为民间驱邪祈福的社火表演。”永昌县节子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吉海说,“迎新春闹社火活动,不仅是对新的一年的庆祝,还展示了广大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农村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春节,在永昌县博物馆社教活动室里,窗户上贴满了红彤彤的剪纸作品:憨态可掬的“五福捧寿”、繁复精巧的“八仙过海”、表示祝福的“柿柿如意”、活灵活现的“喜鹊登枝”……永昌剪纸非遗传承人白莉莉正耐心地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窗花,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浓浓的文化年味不仅展现在文化场馆和文艺表演中,也体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除夕日,在永昌县朱王堡镇朱王堡村三社村民、永昌面塑非遗传承人李桂兰老人家中,蒸汽袅袅的案板上,她用传统面塑技艺制作的“龙凤花馍”金龙盘柱、彩凤展翅,周围点缀着石榴、寿桃等象征吉祥的造型。“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年夜饭必须摆‘盘龙馍’,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李桂兰边说边教女儿捏制“元宝馍”,“我要教会她们,让孩子们把这门老辈传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在她的手指间,面团的麦香混合着胡麻油的香气,氤氲出最地道的永昌年味。

△永昌面塑。

此外,春节期间,永昌县还举办了“非遗贺新春”活动,通过非遗年货集市、视频直播家乡年、社火秧歌展示、“卍”字灯里送祝福、非遗旅游线路推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文艺演出与文旅节庆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有机结合,让非遗真正融入了百姓的节日生活。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杨晓姗
责编:金兆飞
监制:毛尔泽


永昌发布
永昌县人民政府官方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