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太华,
素有“红色太华山、苏南小延安”之美誉
是抗战时期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
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和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
胥锦村更是创建成为“江南第一红村”
三洲实业中学旧址即在此
三洲实业中学
太华镇胥锦村董家祠堂为三洲实业中学旧址。董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初期,座东面西,有平房数十间,有三进,前、后进为教学和活动用房,中间是礼堂和办公室,进大门右边还保留着一棵当年的桂花树。
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及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移驻太华后,为加强根据地的建设,苏南行政公署就根据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时教育领域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日军推行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大批适龄学生失学情况特别严重。1944年5月,以中共溧南县政府的名义,在太华胥锦创办了三洲实业中学(由于校址在苏浙皖的常州、湖州、广德州之间,故称三洲中学),是当时新四军在江南创办的唯一一所中学。校长由苏南第二行政分区委员、溧阳县长张之宜兼任,副校长为施建中(施道)。生源为新四军干部子弟、烈军属子弟、当地群众子弟及苏南行署所辖各县群众子弟。初中三个年级两个班级,学生有七八十人,教师约十多人,由于条件限制,三个年级进行复式教育。新四军十六旅政委、苏皖区党委书记江渭清,溧南县长张之宜等人经常到校,在大门右边树下场地对师生作报告,做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945年初,学校又在所属各县招收初中一、二、三年级插班生各20名。学校教材采用苏南专员公署编印的课本、教学科目:语文、数学、劳动、珠算、唱歌等,并开设军事训练科目。学校将《新民主主义论》《评<中国之命运>》列为中学的公民课、国语课补充教材,《从“九一八”到“七七”》《论持久战》列为中学历史补充教材。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宣传队到太华各村做抗日宣传;组织学生到太平、深洞、张家等医疗点慰问新四军伤病员;晚上老师带着住校学生轮流站岗放哨。为了加强领导,苏南二地委宣传部长第二专员公署秘书长陆平东经常到校检查工作并亲自上课。学校中还建立了党支部。1945年新四军北撤时,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随军北撤。
1991年6月,中共宜兴市委、市政府将此遗址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播剧《烽火铸魂——三洲实业中学》
剧情梗概
1944年5月,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及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驻扎在太华,创办了“三洲实业中学”,校址位于苏浙皖交界处的太华镇胥井村董氏祠堂。红色广播剧《烽火铸魂——三洲实业中学》以三洲实业中学为故事发生地,围绕周志泉的女儿周淑真来这里上学的短暂经历,向大家展示了这所存在时间虽短但却是“革命摇篮”的学校在烽火岁月中播种、铸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剧共分四幕。
第一幕《梦回1946》,以三洲实业中学里的那棵老桂花树的梦境开篇……
第二幕《圆梦三洲》,讲述的是故事主人公周淑真终于来到了三洲实业中学求学……
第三幕《播下火种》,讲述的是周淑真以及同学们在三洲实业中学求学过程中,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
第四幕《短聚离别》,讲述的是周志泉和女儿在学校短聚,以及形势发生变化,学校不得不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