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携最新作品全网发布
正式回归大众视野
作品发布不到6小时
播放量破亿!
绒花、漆器、蜀锦、竹艺
在最新的几期视频中
李子柒让更多人了解到了
非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柒妃”回宫
也带回了大家对“非遗”的关注
借此契机
新眉儿也想蹭个热度
推广一下新区的非遗
带大家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上世纪20年代,青龙街道周边
已有蚌壳舞表演队伍
延续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1982年,青龙被命为“蚌壳之乡”
1992年,蚌壳舞
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蚌壳舞是一种民俗舞蹈表演
表演人数约22人
有蚌壳、螃蟹、虾子、鱼等
艺术角色与元素
通过精巧的舞蹈编排
在短短6、7分钟里
生动地展现出一幕幕活灵活现的水底故事
每逢节假日期间
蚌壳舞表演都会走进大街小巷
为居民们传递节日祝福
深受大众喜爱
是新区人的“童年回忆”
演出服饰、道具形象生动,富有戏剧性
“荷花仙子”身着玫红或粉红色衣裳
佩手饰,脚穿绣花鞋
渔翁身着梢翁衣裤
腰系白围裙和鱼篓
脚穿白色长腿袜和布鞋
手持挠板(烟筒或蒲扇)
头戴一顶草帽
显得滑稽风趣
在后续的传承发展中
荷花灯这一表演形式又与龙灯进行结合
加入了“荷花龙”这一元素
与数十只荷花灯组成表演队伍
伴随“荷花仙子”一同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轻柔曼舞
展现出“龙摆尾”“燕子穿梭”等姿态
以优美的演出来
祈求明年的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GANQUANHONGSHUFENTIAOZHIZUO
北斗镇甘泉村的
甘泉红薯粉条制作技艺
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清末明初时期
年少的辛少义外出
习得多种粉条制作技艺
融会贯通后传授给家乡父老
在当地形成了种红薯、制粉条的
农耕习俗
产品在解放前就行销
成都、雅安、乐山等地
甘泉村周边土壤疏松肥沃
易涵养水分,适宜红薯生长
种植的良品红薯个大、淀粉含量高
红薯收成后,要经过粉碎、去杂质、制浆等23道工序
方可制成细如丝线、晶莹透亮的粉条
这种粉条因细腻爽口、久煮不断
且不含添加剂与防腐剂
受到市场广泛欢迎
曾是仁寿县“十佳旅游特色商品”之一
近年
甘泉村利用上级拨付专项资金
与乡村振兴资金
建立了村集体经济企业
采用传统甘泉红薯粉条制作技艺
与现代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
引领全村规模化、标准化
发展红薯种植与粉条制作产业
有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让群众依托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增收致富
此外
新区还有
牧马狮灯传统演艺
等非遗项目
只等你来一一体验!
撰稿:华夏雨
编辑:王海宇
责编:梁蕾
主编:熊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