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新媒体深圳行丨“大湾区里的深圳会更加开放”

时事   2024-12-27 17:06   广东  


莲花山。一城中央,四季葳蕤。山势不高,却有盛名。


12月26日一早,伴着鹏城冬日暖阳,20余位来自全国主流媒体所办新媒体的负责人来到此次“从‘融’出发,向‘新’而行”交流活动的第一站莲花山。听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媒体代表们仰望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铜像,耳边仿佛回荡着人民领袖激越的新时代宣言。在铜像后侧,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8日亲手种下的高山榕。那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时所种。如今,这棵十多米高的高山榕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深圳不光有速度,更有高度与锐度”


从莲花山顶远眺,看着眼前这座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代表们纷纷举起手机。影像记录的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痕迹,心里烙下的是深圳以先行示范之姿,探民族复兴之路的感动。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委兼湖北日报政治新闻中心主任蔡朝阳表示,上一次来深圳还是2018年,那是因报道任务需求前往光明科学城采访,与莲花山失之交臂。这是他第一次站在莲花山顶眺望整座城市,被“深圳速度”和深圳经济特区的生机勃勃所震撼。“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前沿城市。看到邓小平同志雕塑的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深圳改革开放和阔步前行的精神气儿在这里凝聚。”蔡朝阳说。



接着,媒体团一行来到了位于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这里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市钟、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复制品;有华为最早的交换机、有首届高交会展示的同款QQ公仔,有深圳最新的科技成果……代表们沿着时间脉络一路走来,回溯改革开放事业一个个伟大瞬间。


馆内,大家观摩“大潮起珠江”宣传片,站在深圳第一块土地拍卖展区前看得入神,又在《深圳特区报》1992年刊登的“猴年新春八评”版面和新闻通讯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展板前热烈讨论。《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真实记录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深圳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为此,不少媒体代表拍下了这部作品的手稿照片。一圈走下来,代表们发现,深圳不光有速度,更有高度与锐度。当看到四十几年前,深圳就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敲下土地拍卖第一槌、创立内地首个义工团体时,大家心中对深圳为何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了答案:从无到有,从零到一,深圳经济特区在各个领域里,都留下了探路者的足印。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对中国改革开放史做出了清晰的梳理,还配有很多鲜活的手稿和人物影像,对于一家四川媒体来说,让我对改革开放历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我拍了不少原件照片用于留存。”四川观察品牌运营管理部总监刁辰超说。


走出展馆,代表们抬眼又见莲花山,满目苍翠,蓝天湛湛。



“深圳不仅是我们的家,也是它们的家”


20余种红树守护海岸、103种大型底栖动物诗意栖居、272种鸟类自由翱翔、 821种维管植物竞相生长、1200多只猕猴自成“王国”……这一串串丰富的数字,勾勒出了深圳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也打造出了熠熠生辉、魅力独特的城市生态名片。



隐藏在市中心的繁华下,有一片万鸟齐飞、红树婆娑的生态美景。26日下午,新媒体代表一行来到了位于福田红树林湿地的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满满一墙的常见鸟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保护区大厅屏幕上还播放着红树林、深圳河口等地观鸟的实时画面。穿过红树林科普隧道,大家登上观鸟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一步了解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


与全球北回归线纬度带多为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不同,大自然给深圳保留了弥足珍贵的盎然绿意。福田红树林湿地是中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一河相连,每年,深港湿地迎来近十万只长途迁徙的候鸟停歇、觅食和越冬,成为东亚-西澳大利亚国际候鸟迁飞通道上不可或缺的越冬地和中转站。今年11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历经两年筹备在这里正式成立。保护区正在筹建的全球首座红树林专题博物馆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也将成为红树林湿地及候鸟学术研究中心、自然教育传播中心、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成果展示中心。



走向户外,大家手持望远镜,静静观察各种珍稀鸟类,了解“红”树林的来源和意义,了解深圳人对这片自然保护地的深情守护。


“有没有黑脸琵鹭在这里啊?没想到可以在这里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鸟。”有媒体代表问。



“这一个多小时的观赏十分难得,之前我都是在深圳湾观鸟,今天第一次走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是一个生机蓬勃的生态环境,各种丰茂的植物、丰富的鸟类令人大开眼界。红树林保护区设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让人看到了深圳对于环境保护的决心,也诠释了那句,‘深圳不仅是我们的家,也是它们的家’。”界面新闻记者戈振伟说。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闻名遐迩的蛇口地标明华轮、充满微醺氛围的无国界酒吧街、流光溢彩的大型水秀和灯光艺术……深圳海上世界商圈不仅是深圳热门打卡地标,更是独具国际滨海特色的开放型文旅综合体。


26日下午,媒体代表团一行来到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在这座临海而立,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建筑里,大家过了一把《重返庞贝》亚洲首展的瘾。



作为深圳年度综合性城市文化盛事“创意十二月”的重磅活动之一,今年,《重返庞贝》亚洲首展由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巴黎大皇宫(GP-RMN)与庞贝古遗址公园主办,《重返庞贝》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首次在亚洲亮相大型沉浸式历史遗址数字展览,1:1复刻法国巴黎大皇宫展览盛况,携手中国独家版权方及运营方有艺文化呈现,带领观众亲历2000年前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惊心动魄,身临庞贝古城命运的最终篇章。


据了解,展览策展团队运用尖端科技,包括无人机航拍、激光扫描、红外成像及高精度摄影测量技术,精心复原了古代庞贝与现代考古现场的双重风貌。通过沉浸式3D影像技术,观众被带入维苏威火山爆发前夕的庞贝,亲历灾难降临的震撼瞬间。



从展厅入口的仿罗马长廊走进,古城内的大型公共建筑、豪华民宅和商店鳞次栉比,罗马角斗场和大剧院雄伟至极。展览共设置了四个空间,不少考古展品以图像装置方式呈现。穿过一条“时光隧道”,大家来到2000年前的庞贝古城,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展区内播放着独家庞贝考古纪录片,借助影像技术还原古罗马庞贝古城,并能模拟维苏威火山爆发的震撼场景,代表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打卡。“穿越之旅”结束后,大家信步来到滨海长廊,观赏深圳湾傍晚的迷人景色。


“场景塑造非常逼真,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我们更好地走近历史。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展览各有特点,很有艺术氛围。”嘉宾们纷纷感叹。


“大湾区里的深圳会更加开放”

26日的早上,代表团一行站在莲花山远眺,东望,是20世纪初,由首批归国留学生詹天佑督建的罗湖桥,连接着粤港的传衍与脉络;西眺,是21世纪初建成的深圳湾大桥,腾浪扬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强劲跃动的主动脉。26日晚,大家从蛇口邮轮母港港口出发,坐上了“大湾区二号”游船,启程“海上看湾区”。在3小时的航行时间里,大家途经集装箱鳞次栉比的SCT码头、深中通道,横穿港珠澳大桥,欣赏伶仃洋独特夜景。夜幕中,由彩灯装扮的港珠澳大桥分外漂亮。



行至海中央,大家不免联想到早上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看到的老照片:从窄窄的铁架桥,到气贯长虹的跨海大桥,穿透百年历史烟云,一座城市向海逐浪的“睁眼看世界”之路,愈来愈明朗,也愈来愈宽阔。


在晚上七点半左右,游轮缓缓驶向港珠澳大桥,从青州航道桥下驶过,穿桥而过,大家挥舞国旗来到游轮二楼甲板上,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青州航道桥是港珠澳大桥最具特色的部分,巨型索塔矗立于海上,塔上端的造型是象征港珠澳三地紧密相连的“中国结”。



“在报道中多次看到港珠澳大桥的新闻,也在网上看过图片,但真的从大桥下经过时还是挺震撼的,当时我脑海里浮现出那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曾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留下了一项项震撼人心的世界纪录。我注意到,甲板上的群众们都在欢呼,大家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长安街知事主编李治宏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联通了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人、货物和信息,推动了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开放的闸门从特区打开,世界浪潮滚滚而来。深圳河两岸的故事也在悄悄改变。这种改变,在平安金融中心云顶“一目了然”。乘坐电梯,大家1分钟抵达116层Free Sky观光层,在云端360°俯瞰城市景观和自然风光,感受拔地而起的深圳奇迹,也看到了深圳河畔,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加紧建设中。这片不到4平方公里的片区上,深港正在融合“造城”,最新的科技项目在这里生长。除了大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从这里极目远眺,深圳作为湾区城市也别具风姿,椰林树影、水清沙白、曲折的海岸线、绵延的山脉……


从肩挑手扛开山劈路,到天马行空擘画未来,大湾区里的深圳会更加开放。



来源:深圳报业集团
记者:郑铭
编辑:施冰冰、蔡沐伯
校审:施冰冰、马丹、孙研

转载请注明

深圳新闻网
青春活力创新数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