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青评 | 消散的三十五厂,不散的劳模精神

政务   2024-11-26 16:46   上海  



本期评论员  冯茗铭

堡镇地处上海市崇明区中部南沿,在纺织工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的年代,这里以国营上海第三十五棉纺厂而闻名。三十五厂肇始于1919年,到2007年最后一部织布机停机,近90年的时光里,这里既是数千工人的家,也从中诞生了不少动人的工人事迹。

国营上海第三十五棉纺厂旧照

程敏现年61岁,上世纪80年代中学毕业后就到三十五厂工作,直到2007年从三十五厂下岗,人生中走过的三分之一岁月都贡献给了三十五厂。当谈起在三十五厂做维修工人的时候,他依旧记忆犹新。棉纺生产要经历“提高生产质量-配棉-设备维修”的循环,作为厂里的维修工人,他们的工作关系到整个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程敏笑称自己是“小改革者”,面对一批年龄比他还大的老机器,他不断钻研学习,提出了改进维修保养效率的方式,并被厂里采纳。逐渐地,他成长为维修工人里的小组长,变成他口中“不官而官”的最小单位负责人。“在棉纺厂里是‘设备管工人’,机器一旦开动就停不下来了”,程敏介绍道,因此维修工人们要随时响应。不怕苦、肯奉献,厂里认为他已经达到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在1990年推荐他入党,迄今已34年。

程敏在接受采访

事实证明,程敏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一称号。21世纪初,老设备跟不上生产的需求,三十五厂进口了一批英国全自动生产机器,并挑选了包括程敏在内的八名维修工人进行培训。程敏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学习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在新设备常出故障的半年磨合期内,他从8小时工作制变为24小时待命,一出现问题能在五分钟内赶到现场排查。回忆起那段时光,程敏说有时候一晚上能接到三五次电话,甚至于上夜班的工人要下班了还看到他往厂里赶。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成为英方唯一指定的维修工,负责所有设备的维修。原本预期半年的设备磨合期,也被缩短至不到半年就正常生产。

2007年4月,程敏被授予“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作为一名一线工人,他到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不太可能”。他说,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既是荣誉也是一种鞭策,对自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程敏的劳模证书与奖章

遗憾的是,受到纺织大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三十五厂的经济效益逐年滑坡,并最终在2007年底走到了尽头。是年12月,程敏下岗了,他先是到了一家酒店做维修工,一个人扛起了整个酒店的维修任务,而后又到一家物业公司从事设备维修。面对时代的变革,他主动适应,拥抱变化,总结出了不同行业的规律:“在三十五厂维修是‘小改小革’,在酒店要做到快修,不让客人等,在物业维修要做到精确彻底”。从为设备服务到为人服务,程敏始终秉持着劳模党员的责任感,对维修工作秉持着高要求,保证维修不出错,并把修理的过程向客户讲清楚。每当遇到棘手问题老板都会让他上,一句“他是劳模,肯定能修好”是对他工作能力和负责精神的最好褒奖。

时代的发展滚滚向前,程敏也保持着不断学习的态度。从一开始凭纸质维修单维修,到学习使用电脑,从在三十五厂时只有电工的上岗证,到自学自考至中级电工,他始终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当问及成功的经验时,程敏腼腆地笑称工作不同性质也不同,但是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研一行,把握工作的特性,始终保持着向上的精神。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干一行预先地学习一点,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更有利。

现在走在堡镇的工农路上,常常听人感慨堡镇一半的繁荣是三十五厂带来的。三十五厂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由无数像程敏这般专于业务,吃苦奉献,敢于创新的工人们所构成的。三十五厂代表的不再是一家国营纺织厂的代号,而是代表着一段激情奋斗的岁月,无数次攻坚克难的尝试,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责任,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和顺应时代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

三十五厂关上了锈迹斑斑的大门,但新时代的堡镇人不会忘记三十五厂带来的繁荣,也不会忘记工人们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崇明共青团
凝聚青年,为青年提供更多的信息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