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今后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内蒙古艺术剧院用新的发展理念探索深化改革新方法和新路径,在新时代迈出了内蒙古艺术剧院的新步伐。
《骑兵》剧照
《梦里梦外都是梦》剧照
《草原与海》剧照
《冰箱里的咕噜噜》剧照
探索新工作机制 开辟新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一些有创新想法但资历尚浅的人员缺少参与重大项目创作的机会,创新潜能得不到有效释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内蒙古艺术剧院试行“揭榜挂帅”工作机制,以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和歌剧《江格尔》为试点剧目,面向社会发布创作团队“揭榜挂帅”公告。
内蒙古艺术剧院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公开张榜选拔,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吸引有才干的年轻人参与,走出一条创作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此项改革突破身份、资历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树立选贤举能、唯求实效的导向,打破固有的思维和条框,给予各类艺术创作主体更加开放、包容、公平的竞争环境,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作理念。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创作推出的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内蒙古籍的创作人员达到80%,剧院的创作人员达到50%,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
内蒙古艺术剧院还实施“实验剧场”工作机制,以剧院创作人员为主体,不限题材、不限剧种、不限手法,充分给予创作人员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尝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在不断创新理念、手段、技术等过程中孵化优秀实验剧目,积累和储备中小型新创剧节目,并有效锻炼了剧院的人才队伍。
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研究中心负责人说,一部剧目从策划、排练开始便是一个艺术实验和创新的过程。剧院每年推出一季实验剧场内容,包含舞蹈、音乐、戏剧等,演出形式为惠民演出或惠民低价售票演出,注重对观众的观后感调查,积极收集意见和建议。“这是一项延续性很强的项目,节目首演后,根据专家、观众的意见修改提升、不断打造,再向区外推广。”该负责人说,实验剧场从经典作品、前辈的艺术历程中汲取养分,通过经典传承发展、先锋实验探索、跨界融合等多种模式进行创作和表演,助推了全区整体表演创作水平的提升,达到了通过实验剧场培养剧院创作演出人才、孵化优秀实验剧目的目的,架设了区内外先进艺术形式交流的桥梁。
2021—2022年第一季“实验剧场”完成了实验歌剧《江格尔的雄狮》和沉浸式朗读《剧本再现》。这两部剧目为年轻演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内蒙古艺术剧院的人才队伍增砖加瓦。2023年,这批年轻演员参与创排了大型民族歌剧《江格尔》,不仅让歌剧艺术走进了百姓生活,也为内蒙古艺术剧院储备了一批年轻人才。2022—2023年第二季“实验剧场”推出了儿童剧《冰箱里的咕噜噜》,并于2024年开启全国巡演,第一轮商演收入达到了总投入的70%;2023—2024年第三季“实验剧场”推出实验话剧《梦里梦外都是梦》,首次尝试将话剧与现场音乐相融合,目前已完成两轮演出。接连几部实验创新之作走进大众的视野,引起了广泛关注。巧妙的构思、大胆的艺术表现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实验剧场项目的创新性。
以适合剧院发展的工作机制激励人,深入挖掘演职人员的创作天赋,内蒙古艺术剧院在加强对剧目创作和演出质量的把关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实行艺术创作项目制,建立项目选题、策划、立项、创作、评审、首演、结项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项目选题的精准度、项目实施的集约化、项目评审的专业化。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制作人塔纳介绍,内蒙古艺术剧院在剧目制作经营的全过程中以制作人为中心,对制作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保证产品能达到预期效果。这种管理机制能更好地寻求艺术创作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深挖人才用好人才 为人才铺新路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内蒙古艺术剧院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特聘中国爱乐乐团驻团指挥、广州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黄屹作为交响乐团艺术顾问,引进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学生作为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引进国家京剧院作为京剧团艺术指导等,为各艺术团量身定制演员素质整体提升方案。此外,内蒙古艺术剧院还拓宽“送出去”培养渠道,制定了《内蒙古艺术剧院在职进修培养管理办法》,每年选送15名至20名优秀人才去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深造学习,选派一批优秀骨干人才学习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经验,选送一批优秀人才去国内外专业艺术高校攻读硕博士,加大了育才的力度。
“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让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创作思路更活跃,各部门人才优势凸显。为了给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内蒙古艺术剧院成立了艺术大师工作室,实行“一事一议一立项”的工作机制,通过名师带徒的形式培育舞台艺术新人。剧院先后成立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工作室,如音乐工作室特聘乌兰托嘎,戏剧工作室特聘武利平、孟祥宏等,带领剧院青年人才深耕艺术创作。
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保证内蒙古的艺术事业长青。内蒙古艺术剧院加大了名家名作的推出力度,建立青年骨干人才储备库、专业领军人才后备库、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库,从入库人员中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学习,全面提升艺术修养和业务素质。同时,为学成归来的表演人才量身定制具有内蒙古特色和风格的作品,并进行大力推广宣传,打造内蒙古艺术剧院名家。
舞剧《骑兵》主演巴音达来是一名“90后”舞者,他在剧中饰演蒙古马尕腊,凭借出色表演于2021年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近年来,像巴音达来一样的青年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如青年魔术师刘凯滨获“梅林奖”2024年度“最佳原创民族魔术师”称号,青年乌力格尔演员李格根珠格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提名,青年曲艺演员王舜获“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
艺术创新的成绩有目共睹。内蒙古艺术剧院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符合舞台艺术特点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制度。在职称评定中重点考察不同艺术门类人才在艺术表演和剧目创作生产中体现的能力、业绩,推行艺术创作作品与论文、专著等效评价,合理配置高级岗位中重要演职员比例。在职称评聘方面,将年度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直接挂钩;设立工龄、学历、职称、聘岗年限、专业获奖积分晋级制度;在文化和旅游系统试行具有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跨级聘岗政策;积极推动岗位聘用,解决因聘岗不足导致的一部分职称过分拥堵等问题;在岗位聘用方面,向一线演职人员倾斜,向获得过国家级荣誉或国家级集体奖的主演主创以及国家级单项一等奖的演职人员倾斜,向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演职人员倾斜,向正在创作大剧目的主创主演倾斜。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岗位评聘既要突出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个人贡献,又要考虑年龄大、工龄长、多年未晋级等因素,最大程度保障平稳有序。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为了让领导班子发挥带头作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制定了《内蒙古艺术剧院2022年度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方案》《内蒙古艺术剧院2022年全体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方案》,改革了考核办法。在部门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方案中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合并考核、首次引入多项正向加分和反向扣分机制、首次引入“三评”机制(部门内部民主测评、部门之间横向互评、院领导对部门领导纵向评价)、首次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工作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分配直接挂钩。该项考核让绩效较差的部门感到了压力,让绩效好的部门不仅获得了荣誉,而且在奖励性绩效分配上得到了实惠,起到了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在剧院全体工作人员考核方案中,实现了“五个首次”,即首次聘请国内知名艺术家为考官对全体演职人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进行考试、首次引入多项正向加分和反向扣分机制、首次将考试和考核成绩与院聘人员的工资调整直接挂钩、首次将年度考核与演职人员创作和演出的数量质量直接挂钩、首次将年度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岗位聘用和个人月度奖励性绩效直接挂钩。该项考核起到了能者多得、劳者多得的激励作用,为演职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新布局谋新路子 整合资源开拓演出市场
创排优秀剧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群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内蒙古艺术剧院依托所辖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乌力格尔艺术宫3个剧场和内蒙古文化馆剧场,打出联合发力“组合拳”。内蒙古艺术剧院坚持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等院线合作,组建内蒙古剧场院线,建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票务网,建立布局合理的剧场供应机制,整合资源开拓演出市场,有效解决了内蒙古各地剧场剧目供应不足、资产利用率不高、优秀剧目引进渠道不畅等问题。
目前,剧院已激活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乌力格尔艺术宫、《千古马颂》演艺厅等演艺空间的开发利用,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的7家单位已加入西部区院线,东部区院线正在加快推进建立,从而实现全区演艺场馆联动,同时开展精品剧(节)目巡演、剧场管理、人才培养、舞台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业务,承接中小型剧场的运营,逐步改善剧场使用效率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拉动地区文旅消费,活跃文化市场氛围。
在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带动下,演出场馆焕发了全新的活力。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2023年1月8日内蒙古艺术剧院所属乌兰恰特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演艺公司”)挂牌成立。内蒙古艺术剧院实行“文化事业+公司”的体制模式,创新公私合营的运营机制、优化市场化营销的宣传策略、加强产业化发展的合作布局,向“公益+市场”发展方向加快布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演艺公司成立当年就实现了《千古马颂》票房10年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全口径运营收入突破3000万元,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走出了新路子。2024年,演艺公司持续做优做强驻场旅游演艺项目《千古马颂》,以票务包销的方式安排全年145场演出,预计票房可突破1500万元。演出经纪也有所突破,2024年至2025年跨年演出季签订商演合同82场,预计收入960万元。文创产品销售研发持续上升,全年设计开发文博、艺术、旅游等三大类100余款产品,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截至目前,演艺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2257万元。
《江格尔》剧照
《千古马颂》剧照
《我们的美好生活》剧照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王小作
初审|侯倓
终审|郑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