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工作事迹分享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淮安市公安局清江浦分局积极响应传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号召,深入贯彻省厅对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系列部署和市局基层基础“睿石”工程建设要求,创新探索了党建引领、公安主防、警社互动、全民参与的“社区110”融合共治模式,制定实施“四个一”建设规划,初步构建了与新型城乡社区治理相融合的社区警务新格局,矛盾风险化早化小、平安建设可观可感、警民关系和谐和美。全区总警情、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三年连降”,重大影响案事件和公安监管生产事故保持“零发生”,目标绩效连续位居淮安市前列。
融合体系机制
优化“一套流程”抓运转
夜幕低垂,施家桥社区内一场温馨而热烈的警“茶”夜话正在进行。社区的凉亭被温暖的灯光包裹,茶香袅袅,与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和谐的画面。随着一首激昂的乐曲响起,社区居民围坐一圈,手捧香茶,欣赏大家自编自演的节目。两位书画家向群众赠送书法作品、书画作品,艺术的气息与社区的温情完美融合,施家桥“社区110”党支部组织委员、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陈四茹博士为现场群众发放有防感冒、驱蚊虫、提神醒脑功效的中药香囊。下半场,气氛更加热烈。施家桥“社区110”党支部书记、社区民警周加军与群众就社区治理的难题展开热烈讨论,从垃圾分类到邻里纠纷,每一个话题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民警们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承诺。笑声与掌声是群众对社区治理新模式的认可与期待。
警“茶”夜话是施家桥“社区110”党支部在民意收集环节的一项创新举措,一场茶话会也是警民心连心的桥梁。此外,施家桥社区的“爱心施家桥”志愿者团队是帮助困难群众的创新项目,通过慈善总会募捐爱心人士捐款,促成爱心人士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近几年已经帮助困难群众60余人,收到3000多名爱心人士捐款100余万元。“淮上天使的守护”志愿者团队为困难患者提供咨询、就医、护理、陪护、就餐等公益性志愿者服务,两年来帮助困难患者83人。“阳光下的蓝丝带”项目成立于2021年11月,成立的背景是针对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校园事件。活动开展以来,参加“阳光下的蓝丝带”活动的学生已达3万余人。
阳光下的蓝丝带
借助人民群众对“110”这一平安符号的信任认可,淮安市公安局清江浦分局发挥优势、广泛动员,明确“社区110”职能,拧紧闭环运行链条。聚焦源头,当好社情民意的“顺风耳”。畅通警民“双线联络”互动渠道,构建社区治理“双向发起”模式。线上,开通社区110微信矩阵、公众号、热线电话,拓展社区“朋友圈”,织密情报“信息网”;线下,建设1266个统一标识标牌的“平安瞭望哨”,发挥“治安情报站、宣防广播站、爱心服务站”作用,延伸治理触角。聚焦处置,当好急难愁盼的“万事帮”。围绕矛盾调解、治安整治、安全生产、便民服务等领域,形成“居民小事、社区难事、公共大事”的“三事”清单,分类实行“就地处、支部议、推动化”。通过繁简分流,既提高了处置效率,更增强了群众自治意识,把原本看来就该是“民警的事”,转化为主动参与的“群众的事”。聚焦化解,当好部门协作的“联络站”。推动“部门联动、政企联通”,化解多元矛盾、消除复杂隐患。整合司法、城管、市场监督等派驻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实现“社区政务内部管、群众需求有人问”。用好社区医院、学校、协会等资源,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社会服务。
“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各项治理环节的创新实践只有巧妙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才能确保整个治理链条的高效运转。清江浦分局的“一套流程”体系机制建设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不仅提升了处置效率,增强了社区治理的灵敏度和互动性,也激发了群众自治活力。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支部、化解在社区,全区万人起诉率下降62.23个万分点。在教育帮扶上,近三年,在义警队的感召引领下,112名“问题少年”重归家庭、校园,247名重点关注对象成功“摘掉标签”,其中87人自愿参与社区治理,从监督对象变为共治力量。
融合党建元素
建强“一个堡垒”筑阵地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元素。”闸北派出所一级警长李伟在介绍兴隆社区治理模式时说道。以“社区110”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将社区民警、辅警、退休老党员、司法人员等近50人组成“社区110”联防队、联调队、联服队、联宣队,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其中,“江苏好人”沈宝新同志任党支部副书记,带领的银龄志愿者治安巡逻队,是主体作用发挥的生动例证。
这支由退休老党员和职工组成的队伍在过去三年穿梭于社区各个角落,累计执行巡逻任务620多次,成功调处居民间的矛盾纠纷、排查潜在安全隐患并帮助解决居民困难事项40余宗,践行着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此外,党建联盟在“社区110”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党建引领,兴隆社区与商贸企业、居民代表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诸如曙光大厦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矛盾。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增强了各方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兴隆社区的实践,只是清江浦分局打造基层党建集群、构建融合治理共同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这一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推广,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与做法。全区建成66个由社区民警担任书记的“社区110”党支部,以党建为纽带,联合社区党政、企事业单位资源,建立党建联盟,与辖区138家单位共建,将红色堡垒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穿针引线”的治理效能。支部成员各司其职,动员组织群防组织、行业协会、义警队伍开展矛盾化解、隐患排查、宣传防范等工作,在源头解决小事、琐事,年均处理矛盾纠纷7200余例。
让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由“观众”变“主角”,清江浦分局的创新举措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智慧与力量。党建引领下的群防群治体系构建激发了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与责任感,“社区110”党支部的设立和党建联盟的打造,不仅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还通过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实现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
融合治理资源
落实“一批支撑”提质效
“大喜是父母的,欢喜是群众的!”城南“社区110”党支部书记、城南社区民警赵大喜深受群众喜爱。为了增强社区警务效能,城南社区积极探索“社区110”融合共治模式,全面增强“人、财、物、权、阵地”等基础保障。其中,轻骑兵宣传队重点以“五防”为主要内容进行宣防。每学期在辖区中小学、幼儿园至少开展一次反诈、法治宣传、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老兵巡逻队每日对辖区道路、商铺、小区、场所等部位进行巡逻、防控。
辖区近3年刑事案件从2021年132件到2023年54件,下降了56.1%。治安案件由2021年的176件下降至81件,下降了54%。和事佬调解队总结了一套“三调工作法——小区和、社区调、派出所解”,有效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2起(签书面协议),未发生民转刑案件。邻里互助队零距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辖区便民广场开展便民活动,组织磨刀工、修鞋匠、缝衣工等服务群众,邀请医院开展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困难群众提供暖心服务,今年帮助群众办实事共260余件,帮助群众2900余人次。
通过强化组织、队伍、激励三大保障,“社区110”融合共治模式在全区展现了显著成效。“1+2+4+N”及“1+1+2+N”社区联勤模式强化了基层警力配置,提升了警务效能。“清枫义警队”的组建,实现了矛盾化解的高效与精准。围绕联防、联调、联服、联宣四大职能,目前已发展相对固定的成员3700余名。其中,吸纳动员律师、教师、医生护士、行业协会等专业性人才800余名,在分局64名通过“法考”、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以及公职律师等“特长民警”的带领下组成“金牌团队”,推动义警队伍由“量”到“质”转变。此外,《清江浦分局“社区110”积分管理办法》的制定,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以“兑换商品、生活服务、现金激励、荣誉表彰”四种方式来对群众参与贡献度进行量化评价,用好见义勇为资源,让群众在精神、经济上有获得感、成就感。
融合数智手段
点燃“一颗引擎”添动力
清江浦分局夯实“智治”基建、优化“智治”生态、深化“智治”应用,是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赋能“社区110”治理的具体实践。分局建成数智战略支援中心,按照“1335+X”建设规划系统推进智慧警务建设,自主研发“深海智+”系列应用,针对各类实战场景,已搭建5类148个模型和3大类11个信息化平台。通过分局“磐石”基础管控中心,按照“线索智能研判、预警自动推送、情报全程支撑、风险闭环处置”工作规范,围绕“任务、风险、成效”三类清单日均生成研判产品、工作指令640余份,“点对点”直接推送至社区民警的移动警务通,一线民警照单办理,实现对“社区110”日常工作的增效减负。
目前,全区已初步织就一张感知天网,主城区覆盖密度达80路/平方公里,多方汇聚5类57亿条数据,后台实现对6亿张图片的快速分析,赋能基石进一步夯实。加强在党政核心区、反恐重点目标、大型活动现场等重点部位预警工作,今年以来“街头”侵财发案同比下降55.5%,精准服务独居空巢老人87名。
“社区110”融合共治模式深入推进党建融入基层警务,广泛汇聚群众力量,构建起“一体运作、同频共振”的警社互动机制,实现了社区治理的“底数清晰、情况掌握、信息灵敏、管理有效”。依托分局“五大中心”的滚动研判治安形势,以“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确保了“群众呼声第一时间响应、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处置、平安举措第一时间落地”。
来 源 | 新华日报
编 辑 | 张 洁
审 核|张峰铭
发 布|史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