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抑郁5年,3次想不开,曾国藩一句话点醒了我

体娱   2025-02-06 17:40   广东  

在一次央视的节目中,白岩松,那个我们熟悉的新闻人,分享了一段深刻的心路历程。

他坦言,自己曾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抑郁期,期间有三次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那段日子,白岩松在内心的黑暗中挣扎,无法摆脱情绪的束缚和精神的低谷。

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曾国藩写给弟弟的那句名言——“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点亮了他迷失的心灵,带他走出了绝望的深渊。

有些人说,阅尽万卷书,不如读懂曾国藩。

而对于白岩松来说,正是这位历史人物的智慧,让他从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曾国藩,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修养,成为了大清朝中兴的“名臣”。

他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坎坷与挫折。

曾国藩自幼被认为资质平平,科举七次才中秀才;

在职场上,因为不懂官场规则,多次受到排挤,心情低落到极点,甚至萌生过辞官的念头;

40岁时,作为文官的他,连马都骑不好,却被迫带兵打仗,屡战屡败。

在最艰难的时刻,曾国藩两度写下遗书,准备投河自尽。

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一无是处的普通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思熟虑的人生哲学,最终逆袭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屡次失败和低谷,却凭借着“守拙”与“格局”两个字,走出了困境,并且超越了许多人。

曾国藩常说:“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这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一种内心的修养。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行事,要有深思熟虑的态度,更不能随口而出伤人的话。

他的人生哲学,并不在于如何一蹴而就,而是在于如何克服挫折,不因一时的失败而轻易放弃

而在最黑暗的时刻,他坚持“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一思想。

对于曾国藩来说,人生是一种积累,成功是一种迟来的果实,只有经过时间的淬炼,才能达到圆满。

这句话也成为了白岩松在自己经历抑郁期时的心灵拐杖。

当他在困顿中无法看到希望时,曾国藩的这句话提醒了他:一切的挫败与困顿,终将过去。

人生像花儿一样,总有一天会开得灿烂,月亮也会有圆满的时刻。

白岩松的抑郁并非突然发生,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曾多次,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力气继续前行。然而,正如曾国藩所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教会他的一点一滴,不仅仅是处理官场事务的技巧,更是内心的力量和处事的智慧。

当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时,曾国藩的教诲就像一剂药方,让他从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通过不断地反思,白岩松明白了,抑郁和困惑的状态不是永远的,人生的低谷并不是终点,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找到自我救赎的路径。

曾国藩的智慧和坚韧,在白岩松的困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他的启示下,白岩松不仅走出了低谷,还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他开始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重拾工作中的热情和信心。

人生的困难并非永远无法跨越,而是每个人都需要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就像花儿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绽放,月亮也在无数个夜晚的亏缺中悄然圆满,人生的困境和低谷,终会过去,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时光。

白岩松说,当他看到这句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来自曾国藩的智慧,也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心灵慰藉。

面对生活的困苦和心中的痛苦,这句话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顺境时的欢笑,更多的是在逆境中坚持、坚韧地活下去。

曾国藩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个政坛的传奇,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成长故事。

他的智慧,贯穿于他的家书、治家理念、治国理政,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曾国藩的眼中,个人的成功和成长不仅仅是出自天赋,而是通过不断的自我磨砺和反思。

他的家书《曾国藩家书》,其中充满了关于为人、处世、学习、做事的精深智慧,这些智慧影响了无数后人。

白岩松的经历,正是曾国藩智慧的真实写照。

从曾国藩的教诲中,他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低谷,如何从困境中走出,如何在内心的黑暗中寻找光明。

如今,白岩松已不再迷茫,他学会了从过去的痛苦中汲取力量,带着曾国藩的智慧继续走向未来。

曾国藩的一生,给了白岩松无尽的启示和力量。

无论是他在官场中的智慧,还是在家庭中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他对人生深刻的思考,都为白岩松的心灵成长提供了养分。

白岩松说,他走出低谷,走向光明,正是因为他理解了曾国藩的那句“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不仅是一句诗意的表达,更是对人生、对困境、对成长的一种深刻理解。

无论你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有光,就能走出黑暗,迎接新的曙光。

就像曾国藩所教导的,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应被暂时的困境所定义,而是要看到未来的希望,像花儿一样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像月亮一样终将圆满。

围炉夜读
读书是一种情怀!每天分享有深度的精品文章,与你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