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婚,三次入狱,却治愈无数崩溃边缘的人:撑不下去时,就看看他

体娱   2025-01-27 17:31   广东  

你一定听说过一首诗:《从前慢》。

诗中有句人人皆可诵读的话: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未曾了解作者木心的生平前,不少人都觉得,能写下这样唯美诗句的人,一定是个浪漫、纯情的翩翩公子。

可翻开木心的人生履历,却发现他这一生,过得并不如预期般顺遂。

木心出生在1927年的江南乌镇,源自一个名门望族的家庭。
他的家族在当地具有显赫的地位,而家庭中的书香气息让他从小就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
他的母亲请来名师夏承焘教他文学,木心的天赋得以充分展现。
正是在母亲的耐心教导下,他才逐渐具备了日后通达文学艺术的基础。
木心早年并未直接从事文学创作,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来到杭州求学。
杭州的求学经历对木心来说,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艺术积淀。
在战乱和动荡的背景下,木心的心灵和创作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但正是这段痛苦和困境的岁月,锻造了木心文学艺术中那种强烈的独立精神和与生俱来的文化气息。
木心的命运在他29岁那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他因遭人诬告,被判入狱。
木心的母亲为了救他奔走四方,然而她最终未能看到儿子从监狱中获释,她为木心的命运而奔波,几乎耗尽了她所有的精力和生命。
即便如此,木心并未被命运击倒。
出狱后的他再次面临了事业的低谷,他依然保持着对艺术、文学的热爱,并继续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前行。然而,命运似乎从未眷顾过木心。
十年后的某个时期,他因画作、藏书等问题再度入狱,这次经历更加艰难,条件异常恶劣。
狱中的日子,木心依旧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忱,他坚持在困境中活了下来。
他的一生,几乎是在不断的困境中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困境成就了木心的品格,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经过无数的苦难,木心终于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期。
出狱后的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才华,逐渐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并走向了辉煌的舞台。
他在各大艺术机构担任了教授和秘书长等职务,成为了文学和艺术界的重要人物。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木心不仅在中国文学界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他还远赴美国求学,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艺术与文学视野。
美国的求学经历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的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碰撞和融合。
尽管如此,当他名利双收后,木心却并未迷失在虚荣与物质的世界中。
相反,他选择了放下所有的荣誉,回到故乡过着清贫宁静的生活。
他认为:名利和荣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安宁与坚守,才是最重要的。
《云雀叫了一整天》中,木心写过一句话: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早年求学时便名噪一时,中年却身陷囹圄,晚年人生大放异彩,只是也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靠着不断的自救与自我洗脑,靠着文学与艺术在内心的生根发芽,他终于让自己走出坎坷波折,摒弃掉内心的不甘,以84岁高龄,谢幕人生。


有人曾经评价木心,说他是很忤逆,却也和顺的人。

他特别有个性,一贯特立独行,从童年开始直到终老故土,他都一直很忤逆。

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是和顺的,他从不按照别人的意愿来过自己的生活,顺的是自己的心。

也正是因为此,他能于困苦中自救,于平顺中和解,能在走过半生后还能从头再来,能在声名鹊起后选择复归平静。

他身上有着坚韧的品质,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是那个曾踏足山巅,也曾落入低谷,却始终情怀不改,初心不灭的人。


很多人都说,做人当如木心,将这周遭的困苦磨难转变为自我成长的沃土,将所有的不公愤恨经由内心生出宽容慈悲,如此,才是真正有大爱的人。

余生还长,其实历数我们的人生,也难免沟沟壑壑,荆棘遍布。

面对周遭打击的唯一之路,就是看轻别人的看法,看淡身上的重担,看清自我的内心,然后,于这最难走的泥泞中,生出自己这一朵花来。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即使生命再艰难,也要保持一颗坚韧的心,在每一次的风雨中,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围炉夜读
读书是一种情怀!每天分享有深度的精品文章,与你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