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 ③|绵阳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文摘   2025-01-20 22:33   四川  


绵阳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绵阳工业经济迈出坚实步伐,不断取得突破的一年。

  高质量发展根基持续筑牢。预计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产值增速达9.5%以上;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7位、较上年提升9位、是全省进位最快的城市……以“稳增长强支撑”为根本遵循的绵阳,实体经济持续壮大,工业规模发展固本培元。

  竞争新优势不断凸显。北川低空航线首飞、人形机器人亮相德国、医用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海、西部地区首个偏光片项目主体完工、护航“神舟十八号”成功飞天……绵阳制造惊艳世界、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竞争力与日俱增。

  格局再塑、产业空间奋力拓宽。积极承办工信部首届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大会,成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医药健康、新型显示等5个省重点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绵阳正打开新空间、激荡新活力,绵阳制造业“版图”也在悄然革新。

善  首

强“筋”壮“骨” 挺起工业“硬脊梁”

作为工业起家的城市,绵阳的发展底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工业水平。

  翻开2024年绵阳工业发展篇章,善“首”气息扑面而来——

  “绵阳造”人形机器人T1Pro亮相2024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因其拥有71个自由度、单个灵巧手自由度达到15个吸引了多家海外公司的目光。

  DIC AWARD 2024国际显示技术创新大奖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绵阳企业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王者熊猫”第三代高强盖板玻璃Panda-1711斩获显示材料创新金奖。

  2024中国·绵阳国际显示大会暨第六届全球显示产业趋势发布会举行。会议明确,绵阳新型显示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AMOLED和高世代LCD为主导,激光显示等多种显示路线并存的“双核多元化”显示格局,位列中国新型显示十强城市第9位。

  绵阳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了国内首家在TOPCon电池制造领域采用双技术路线布局并实现量产的企业。

  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园揭牌,首批迎来30余家企业入驻。

  ……

  为“首”者,更振奋人心。一个个鲜活的事实见证着绵阳的“成长”。

  今天的绵阳,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筋”和“骨”更加强壮,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这主要得益于,绵阳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稳住工业“基本盘”,切实挺起绵阳发展的“硬脊梁”。

  从产业布局看,大力实施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出台工业稳增长攻坚九条硬措施。

  从培育过程看,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模式;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清单。目前,绵阳规上工业企业达1457户,其中百亿级企业4户,“绵阳造”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的有22种、全国前三的有51种。已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户、省级新赛道领先型“赛手企业”6户。

  从发展载体看,聚焦园区“主战场”,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向园区放权51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设立规模为50亿元的园区产业发展基金,助力优质企业发展和项目加快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厂房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096家、企业集聚度超75%,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90.9%。

向  智

乘“数”而“飞” 打造发展“新引擎”

这一年,绵阳把“智改数转”作为重塑经济结构、优化要素资源、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

  富临精工的数字化车间就为绵阳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打了一个样”。

  该公司经过数字化改造的电磁驱动零部件车间焕然一新:整个车间依托工业互联网思维,构建了从ERP到SRM的全方位管理体系,引入搭载系统的数控加工中心,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信息透明与高效管理。改造完成后,实现新增收入3300万,节省成本500万,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品质达到国际水准……

  6月25日,省经信厅站台,在省新闻发布厅为绵阳举行了制造业“智改数转”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为全省第一家。

  9月20日,绵阳市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成为西部唯一。

  一年间,绵阳“智改数转”经验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点赞、传播,绵阳制造企业加速乘“数”起“飞”,成为制造业焕新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这一年,绵阳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链式发展。将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体系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探索出“政府+服务商+企业”链式推进模式及具体路径,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创新的工作方法。推动长虹加速外放服务能力,联合华为等110余家市内外的数字化服务商共同成立了绵阳市“智改数转”服务商联盟;推动2个综合性服务平台、4个专业性服务平台加快建设。

  这一年,绵阳打造示范典型,引领行业进步。筛选基础好、能力强的重点企业,构建梯度示范体系,培育“智改数转”领先实践企业17家,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个。同时,持续优化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58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服务能力,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新应用模式,多渠道推广实用高效的轻量化数字产品,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智改数转”平台型企业,让生态体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一年,绵阳细化服务供给,全面推进落实。针对数字技术赋能安全生产、绿色发展、装备远程运维、制造能力共享、工业数据管理、工业互联网及工业数据安全等细分领域,以及机械加工、特钢、纺织服装等细分行业协同发展和能力共享,开展了45次现场教学、上门服务活动,为数百家企业带去了新技术、新理念和服务资源,通过加快智改数转重点项目建设,推动100余个重点数字化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同时,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平台+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支持,鼓励数字化服务商联合更多制造业企业共同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通过扩大“小快轻准”产品推广应用,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帮助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数字化服务,切切实实解决中小企业“不会改、不会转”的问题,构建出了内外结合、“会改会转”的竞合生态体系,有力推动了企业“沿链”“成片”推广复制。

勇  创

进“圈”拓“群” 科学再塑“新版图”

如今的绵州大地,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绵阳制造正打开新空间,激荡新活力。

  绵阳制造在变,绵阳制造业的“版图”也在变。

  这一年,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等3个集群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柔性显示等6个产业集群入围省级产业集群,均创历年新高,全市国、省级产业集群累计分别达7个、1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这一年,绵阳聚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智慧交通、关键零部件、数据智能、人才培训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场景落地,已形成涵盖大模型垂直应用、仿生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应用等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着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四川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这一年,省委省政府看准绵阳的科技创新能力、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将绵阳高端能源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三大产业作为全省协同发展的重点产业链;鼓励支持绵阳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激光技术应用发展为优势产业……

  未来已来。绵阳正进“圈”扩“群”,乘势而为。

  “当前,绵阳正加快与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等对接,力争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持续打造未来产业新高地。”市经信局局长王敏表示。

  刚刚召开的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机制,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围绕改革赋能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关键部署。对此,王敏表示,将聚焦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构建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机制,实施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全链条贯通式支持培育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疾风起,奋楫扬帆。砥砺奋进、接续向“新”的绵阳题定纲成,定能再开新局、再谱新篇,为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绵阳图景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来源:涪江观察

绵阳经信

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信息




绵阳经信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