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据悉,该《规划》是郑州市建市以来的首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整体谋划构建郑州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是郑州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1月23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规划》编制内容、特点及意义作进一步解读,并就郑州如何迈向2035新格局等热点问题回应公众关切。
郑州中心城区由“主城区+航空港区”构成
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24.1亿立方米
据悉,根据《规划》要求,郑州将构筑黄河流域更绿色安全、更高效开放、更健康活力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推进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到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由郑州市主城区(以下简称“主城区”)、郑州航空港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两大区域构成,共同承载城市核心功能。其中,主城区重点承载区域科技创新职能,引领城市发展新动能集聚、提升高端服务能力、强化国际交往职能、构建品质宜居的活力城区。航空港区重点建设国际化枢纽、对外开放门户,建设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城,积极打造郑州新国际陆港、水港等核心平台。
此外,《规划》要求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成果,到2035年,郑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83.1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8.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47.0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74.69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24.1亿立方米。
交通方面,《规划》提出,要构建高效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郑州将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和提升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铁路枢纽,强化郑州国际陆港功能,提升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将郑州市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构建“五片融合、一带一区、双核三轴”国土空间格局
据了解,基于郑州市自然地理格局,以三条控制线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规划》提出构建以“五片融合、一带一区、双核三轴”为引领,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五片融合”:是指以区域特色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核心构建的中牟平原高效现代农业区、新郑和新密中南特色农业生产区、荥阳沿黄生态种养区、巩义浅丘高效农业种植区、登封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区这五个片区融合的郑州市农业空间格局,目的是拓展农产品多样化生产空间,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农业效益和农业竞争力。
“一带一区”:是指保护由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带、嵩山生态文化保护区组成的“一带一区”生态基底。目的是通过全面提升滨水生态空间质量,推动生态走廊功能释放,促进生态空间连接成网,努力形成高品质生态空间格局。
“双核三轴”:是指以主城区和航空港区为“双核”,共同构建承载核心战略功能的区域性中心。以区域交通廊道为支撑,构建陇海城镇发展主轴、京广城镇发展主轴、机登洛特色城镇次轴“三轴”引领的城镇空间格局。
总的来说,构建“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举措。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实现区域特点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城镇快速发展与产业定位合理配置、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联动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目标。
郑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立市
到2035年产业用地面积力争达到450平方公里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规划》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创新、保障制造业空间。郑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立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首先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重点布局新增产业空间。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十余个千亿制造业集群,扶持一批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高科技园区,明确保留一批亩均效益好、环境效益好的乡镇园区。通过中心城区引领、县区支撑、乡镇提质,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相互协调、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构建“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创新网络。“一带”即构建沿黄科技创新带,“一核”即培育中原科技城,“双翼”即以中原科技城、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多点”即依托郑州高新区、金水区、航空港区、经开区等重要技术创新中心,汇集各类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方面,规划至203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等产业用地,面积总量不少于400平方公里,力争达到450平方公里,进一步提升产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坚持把开发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严控开发区内工业用地性质改变和产业用地占比降低,同时创新用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形成“1+7+18+26”的四级城镇体系
新增产业空间优先向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布局
聚焦郑州市的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在延续历版总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和省级战略要求,郑州将着力形成“1个中心城区-7个近远郊组团-18个中心镇-26个一般镇”的四级体系。
其中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和航空港区两大部分,共同承载城市核心功能。同时培育中牟、荥阳至上街、新郑、南龙湖四个近郊组团,形成巩义、新密、登封三个产业特色鲜明的远郊组团。
统筹好近郊组团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关系,共建防灾减灾救灾和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连绵发展地区的空间协调有序。重点突出远郊团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为先进制造、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发挥18个中心镇带动作用,提升26个一般镇宜居品质,支撑全域城镇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空间格局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在《规划》提到的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方面,郑州将聚焦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升生命线系统应急保障能力,为郑州的未来构建一个更有承载力、更有韧性的城市。同时,补短板、提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市级-区级-社区级”3级公共设施配套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辐射水平,布局服务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形成区域医疗中心、体育赛事举办中心、对外交往和会展博览中心等功能。
同时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下一步,郑州将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政策配套,加强规划实施传导;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同步建立健全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记 者:孙雪苹/文 唐强/图
编 辑:段景景
校 对:邹晓梅
审 核:曹 杰
总 值 班:邓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