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诞辰125周年 | 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传家风

政务   2024-11-10 16:31   湖北  

点击上方“秀美浠水”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2024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5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位著名学者、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秀美浠水”微信公众号联合闻一多纪念馆开设《闻一多诞辰125周年 》专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先生的事迹,了解“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传家风”的闻氏家风。

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帮你整衣冠找缺点;家风是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家风是一把戒尺,是一种威严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

“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传家风”是闻氏家风,闻家是一个世代耕读、几代同堂的大家族。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子弟清白做人、朴实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坚持“四不”家规,要求子孙在事业上和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不吸毒”、“不纳妾”、“不赌博”和“不贪婪”。闻氏子弟人人遵守这些家规家训,一代一代的传承与教导已深入他们的骨髓。闻一多就是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说和做时刻体现着闻氏优良的家风。

为国即尽孝
传承爱国情怀

闻一多是浠水县闻家铺村人,出生于1899年11月24日,他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为了国家的和平、民族的独立、人民的民主,用嘴和笔与反动派英勇斗争,1946年7月15日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烧毁自己,照亮了别人,遗烬里爆出了新中国。毛泽东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闻一多的爱国情怀源于祖先的传承。

根据《闻氏宗谱》中记载,经多方考证,浠水闻氏改“文”为“闻”,闻一多与文天祥同根共祖,闻一多是文天祥的旁系后裔。闻一多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试图做过考证。他在《二月庐漫记》的一篇文章中说:“余祖信国公天祥,军溃于空阬,被执;家属潜逃于楚北蕲水之永福乡……”。他还写过《闻氏先德考》。小时候的闻一多就一直在寻找自己与文天祥的家族渊源,先祖的爱国情怀就这样根植于他幼小的心灵。殊不知,他们的爱国情怀是渗透在血液中。

“五四”运动中,闻一多连夜书写岳飞的《满江红》贴在饭堂门口,表达他无比激愤的心情。5月7日,清华学生代表团正式成立,闻一多分工担任中文书记,负责起草各种文书和宣传品。同年6月,闻一多和160多位同学一起,从清华园进入北京城内演说宣传爱国,他们带着水壶、干粮和洗漱用具,作好了随时被抓坐牢的准备。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理智行为。

家信最容易流露真挚的感情,从这封家信中就能感受这位五四青年的爱国思想。闻一多给父母亲的信中写道:“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男在此为国做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为国尽忠即是尽孝”。尽忠还是尽孝,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尽忠”,他认为若不排除“大家”的忧患,哪有“小家”的安宁,他的这份担当与大义得到了父母的赞同。

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在闻氏家族中受到极高的尊重和膜拜。闻家代代推崇祖先的爱国精神,这是闻氏家风的精髓。“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文天祥英勇的爱国精神就是闻氏家族的根,闻一多与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清廉是家规
践行以身传教

闻一多全家生活最困难时期是在昆明。因为抗战,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全家生活陷入随时断炊的威胁中。为了谋生,他在中法大学讲课,在昆华中学当语文老师,变卖心爱的书籍和衣物,这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一位姓郭的民族工商业者,对闻一多的为人和学识非常敬佩。郭朋友想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于是提出让闻一多入一笔数量可观的干股,以后可以定期从公司分红,这样可以保证闻一多八口之家的生活经费,他婉言谢绝了郭朋友的好意。

郭朋友是真心想帮闻家,他见闻一多的长子立鹤是个很有出息的青年,表示愿意承担立鹤的全部学费,一直到他大学毕业能够自立为止,闻一多听后流下了两行热泪,说:“我的孩子怎么要别人来供养!”他又一次谢绝了郭朋友的好意。

闻一多要以自己的双手养活全家,他当起了手工业者,开始挂牌治印。浦江清教授撰写了《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等12位社会名流在《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上署名推荐,他刻的印章精美绝伦,顾主络绎不绝。他为了养活一家八口,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他几乎每天加班到凌晨,他的妻儿在深夜看到的是闻一多瘦小的背影,听到的是吱吱的刻刀声。

“清白做人,廉洁奉公”的家规提醒着闻一多,“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道理警醒着闻一多,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位丈夫、一位父亲肩负的责任。

闻一多不仅自己廉洁修身,他还以身传教。

闻一多全家住在陈家营的时候,村子里的居民吃的是井水,闻一多家也不例外,要到60多米远的井里挑水吃,这对于年过花甲的保姆赵妈是有点难,于是他吩咐老大和老二两个儿子每天帮助赵妈抬水。陈家营村的旁边有一条河,为了节约用水和用炭火,每天清晨他带着孩子们到河边洗脸。寒冬腊月时,天气非常寒冷,闻一多要求孩子们坚持着,五个孩子冻得一个个搓耳朵搓手,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老二立雕回忆说:“父亲领我们去河边洗脸是以身示范,让我们记住和经受‘枕石漱流’的朴素生活”。

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闻一多清廉自守、以身传教的家风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家风理念不谋而同。

笔耕为根基
崇尚知识报国



“七十从心所欲,百年之计树人”,这是闻一多老宅大门两旁镌刻的一幅对联,这也是他的祖父佐淕公的治家之志。为了“树人”,佐淕公专辟“绵葛轩”书房,广购经史子集万卷之多,并收集多种字画拓片,为闻一多诸辈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闻一多5岁开始读私塾;13岁以湖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接着,他的堂兄闻亦齐、闻亦传相继考入清华,闻一多与闻亦传等人组织了“丄社”,切磋学问,关心时事,闻氏三兄弟在清华小有名气。

闻一多一生笔耕不辍。他创作了许多爱国诗歌,《红烛》《死水》等诗歌被广为传颂,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饱含着游子对祖国母亲深情眷恋的《七子之歌》,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他的爱国情怀感染了一代代中国人。老二立雕说:“‘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父亲人生奋斗的格言,也是我们兄妹们终身的座右铭”。

闻一多以古诗文育儿扬美德。

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坚持推行“诗化家庭”的教育实践。在闻一多留美前夕,他每天教新婚妻子高孝贞与晚辈们学习中国诗词,用传统文化来熏陶家庭成员。后来,自己的孩子陆续长大了,他一有时间就教妻子和孩子们学诗,他讲起诗来不仅驾轻就熟,而且生动传情,把做饭的赵妈都吸引了过来。他讲“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兵车行》,他讲诗词,更讲历史和人物,让妻子和孩子都能够深度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受到灵魂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诗书、笔耕、学问,是闻一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闻氏家族的笔耕,不仅仅是耕耘自己,更是耕耘他人,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不仅闻一多、闻家驷、闻亦齐、闻亦传、闻钧天、闻允志等,还有薪火相传的知名学者闻立鹏、闻黎明、知名画家闻立圣、医学界的“铁娘子”闻玉梅以及党史泰斗闻立树等。这样的家族既培养了闻氏子弟一生的书生气,也练就了他们以科学文化知识兴家报国的雄心壮志。

结束语

闻一多用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人,做一个对社会、对民族乃至对国家有用之人。从他的身上又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对家庭的影响,一个家庭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概括成一个词,那就是“家风”。

闻家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家族,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传统、清韵的家规家训,更重要的是,还有伟大的爱国情怀,深藏其间,这是闻氏家风永恒的主题。

闻氏家风重在培育与传承,闻氏子弟在传承和培育闻氏家风的同时 ,以言传身教的示范行动,为新中国的成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点燃的红烛一样贡献光和热。

*本文原标题《从闻一多略谈闻氏家风》,作者:张薇。

来      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闻一多纪念馆

责任编辑:韩菁 校对:肖煜

编      审:曾洪彬

总 编 审黄习文

投稿邮箱:yxxishui@163.com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云上浠水”看新闻!

点亮“在看”,为秀美浠水加油!    

秀美浠水
权威发布浠水动态,动情讲述浠水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