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自经典故事《白蛇传》的小品《借伞》,以一把自带BGM的国家级非遗西湖绸伞巧妙串联京剧、粤剧、川剧、越剧,让观众重温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
还有《笔走龙蛇》用国家级非遗太极拳展现草书书法的神与意;
《潮起舞英歌》中,多名英歌舞传人共跳气势如虹、英姿飒爽的非遗舞步……
剪纸艺术
——每一剪,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春节可是剪纸“大展身手”的时候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巧手下翻飞,瞬间化作窗花、福字,贴在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那叫一个喜庆!
中阳剪纸,是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2006年5月20日,中阳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灵染色剪纸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的传统剪纸艺术形式,是国内少有的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剪纸艺术样式,是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的剪纸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为山西省级、中国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源:央视科教
木版年画
——既是年画,也是“画年”
说起山西人的年,年画可谓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它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的平阳府,是中国独有的古老民间艺术,早在宋金时,山西的平阳、绛州就是中国木版印刷的中心。
平阳木版年画是集木板雕刻技法、色彩、线条题材,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分刻制木版、染色套色、印刷三个环节。它注重人物传神和象征寓意的手法,画面完整、造型夸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2008年,平阳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锣鼓
——过年,主打一个“热闹”
“咚咚锵,咚咚锵!”每当听到这热闹的声音,年味儿就来了!街头巷尾的热闹,不知不觉间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年的无限向往。
晋南威风锣鼓是流传于山西临汾的一种鼓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因为它的表演形式威风、演奏声音威风、场面威风、舞姿威风,故名威风锣鼓。每逢民俗活动、喜事庆典等场合,山西人总喜欢来一场锣鼓表演庆贺佳节。
图源:今日吉县
龙灯舞
——永不缺席的“春节氛围组”
伴随锣鼓震天响,龙舞以其壮观的场景和独特的寓意,象征着吉祥与幸福。其中山西比较知名的有移穰龙灯舞。
移穰龙灯舞是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的传统民俗。每年元宵节期间,村民们就集聚在村寺庙前广场上表演各种龙舞阵式,在街巷里表演“龙戏花纸“,青、黄双龙吞云吐雾,并伴有激昂的号角声和鼓乐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2017年,“移穰龙灯舞”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平定县文化馆
扭秧歌
——被春节仪式感硬控了~
热烈的舞步、艳丽的服饰,配合着激昂的传统鼓点,秧歌成为春节里不可或缺的庆典舞蹈。
祁太秧歌,又称“晋中秧歌”,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晋中地区祁县、太谷、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地的一个小剧种,演唱多以方言为主,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
图源:山西文化和旅游厅
除此之外,朔州怀仁旺火、清徐彩门楼、清徐徐沟背棍、稷山高跷走兽、太原风火流星、左权小花戏、盐湖龙灯舞等一项项非遗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我们对年的记忆与向往。
说了这么多
去哪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这份攻略请查收👇
(信息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左右滑动
#今日话题#
你们家乡
与春节紧密相连的“非遗”有哪些?
留言区分享给我们~
星卫视传媒
人说山西好风光融媒体工作室
整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