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规则修改啦,以防止以后看不到我们:
请您点击上方【文玩菩提】→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在古珠收藏乃至古玩收藏真的读懂老物件的“包浆”与“皮壳”后,对大部分新藏友来讲大有裨益,能少吃很多“药”。
“包浆”一词解释为,指古玩表面的一层氧化物,温润似玉,也叫“豆腐皮儿”。
“皮壳”一词解释为,指古玩在历史长河中所受熏染,而在外表上呈现出的历史痕迹。皮壳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先来谈谈“包浆”,“包浆”相对“皮壳”来讲容易形成,尤其质软密度差的材质,而“皮壳”就是历史的痕迹,历史越悠久痕迹越明显。“包浆”基本是通过摩挲、盘玩形成的,我们常用它来形容菩提子,好多藏友盘玩一些时日就会感觉到上了“包浆”,当然菩提子、木质、牙质、骨质等,质软密度差“包浆”容易形成。松石、砗磲、盘玩起来就要更费些时日了,要是盘玩玛瑙就更没那么容易了。
看看菩提子的“包浆”,用“豆腐皮儿”形容确实形象。
所以讲“包浆”不是鉴别新老的必要条件,日常盘玩还能持续多长时间,难道能传世盘玩一千年?盘玩百八十年,要是放置、埋藏上千年的话,包浆也会退却,当然要再次盘玩包浆恢复的也会快。
再谈“皮壳”,这个名字用的恰当,中国的语言文字虽博大精深,但有些藏友难免会理解困难或有偏差,所以我们图文并茂的来谈谈,古玩这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首先我认为“皮壳”是鉴别年份的很好依据,行里人讲的这东西的“光儿”或“光气”对不对,所谓“十步观气”也是指因“皮壳”形成的“光儿”给人的第一感觉。
学术一点的解释,器物长期存在的温湿度不同,并有接触物,这样使得器物表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氧化,造成失亮或表面附着一层浆状物质,当然时间越久浆状物质越厚重。
我们来看这块老蜜蜡它的破损处可以清晰的看到,岁月形成的皮壳约有1毫米厚的橘红皮壳,而内部基本是原蜡的橘黄色。
人的皮肤也一样,就不上图了,咱也别切开看了。老物件经过历史积淀表面也会形成一层“皮”,切开就露肉。看了上图各位想象一下吧。
再来看看和田籽料,就是千万年以上的石头,表面的“皮”和切完露肉的感觉大家看图吧。
有了以上“皮”的感觉,咱们来谈谈“皮壳”鉴定的应用吧。“皮”的厚与薄,就是年份、历史的见证。
大家看上图是高古松石,战国以前,两千年以上年份,感受一下“皮壳”,打磨痕,老磕碰、一切表面“皮壳”感觉均一致。证明没有新磕碰与后磨。
上图是清代、民国年份松石,“包浆”十足,因传世盘玩,但“皮壳”感较高古松石差很多。
这是新松石也有些包浆,大家再对比上面感觉下吧。
再补充一点经验,“皮壳”若被盘玩掉或不明显了,行里人讲“玩熟了”,东西鉴定起来就增大了困难,但也跟器物本身质地密度有关,越是致密坚硬的材质越容易鉴别。既有皮壳又带包浆的器物鉴定起来也有难度,总之古玩是让人学习一辈子的爱好,要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但乐趣就在其中。“执古、求知、明理、存敬畏”与各位藏友共勉!
关注 文玩菩提
每天十分钟
一起寻找生活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