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客观需要,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然。在2025年完成过渡期后,尽管我国进入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完善常态化帮扶机制和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绝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对加快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一是要弘扬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形成上下一心、强力推动的态势和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脱贫攻坚期,社会各界从上至下拧成一股绳,形成脱贫攻坚共同意识,进而转化为无坚不摧的共同行动和中国力量;过渡期中,我国仍上下齐心,坚持强力推动部署,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因此,过渡期后,我们应继续保持上下一心、强力推动态势,团结各方力量,确保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期任务。第一,各级部门要保持一如既往的战略定力,上下同心、各尽其责。中央部门要及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工作方案和帮扶政策,各省要担起责任,协调配置各项资源开展帮扶工作,市、县、乡、村要严格落实好具体工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第二,要明确压实各级责任,强化责任担当。要根据《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严格压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坚持五级书记亲自抓、长久抓。第三,要坚持发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构建协作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互为补充的集中力量帮扶格局,不断创新帮扶形式,探索帮扶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良性的社会帮扶大环境。
二是要弘扬尽锐出战的决胜精神,安排最优势资源和力量投入到推动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建立。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中央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等精兵强将,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胜精神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过渡期后常态化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因为覆盖全体农村人口,范围扩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应弘扬尽锐出战的决胜精神,持续选派最精锐的力量、最优势的资源投入到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上来。第一,要继续选派“精兵”,持续优化帮扶干部选派机制和驻村工作机制,坚持因村派人、科学组队,优化派出干部培训与管理制度,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探索发掘优秀骨干人才帮扶路径,提升帮扶质量。第二,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定点帮扶、对口支援方式,以优势资源集中投入方式打通欠发达地区发展堵点、难点。三是要弘扬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健全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识别监测和帮扶机制科学化体系。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我国秉持精准扶贫、脱贫的理念,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识别监测帮扶体系,将扶贫资源精准“滴灌”到每家每户。过渡期后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我们仍面临“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如何退”这四个关键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精准”。因此,过渡期后我们应始终坚持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多方面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第一,制定科学识别预警机制,精准识别低收入人口尤其是返贫致贫监测重点对象。优化识别监测,拓宽农户自主申报渠道,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精准识别。第二,进一步优化职责分工,开展分层分类帮扶。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帮扶责任,确保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及优势精准对接低收入人口,做到任务精准认领、资源有效配置。第三,制定高效帮扶机制,提升精准帮扶效能。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一户一策”、分层分类帮扶,根据返贫致贫风险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坚持单一风险单一帮扶、多重风险多重帮扶。四是要弘扬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推动完善覆盖农村人口防返贫致贫机制和建立更加创新多元的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取得新突破。脱贫攻坚期,我国坚持用发展理念从根源上消除贫困,探索出多种有效的开发式帮扶创新模式。新时代的新目标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创新帮扶方式,积极探索完善覆盖农村人口防返贫致贫机制和分层分类帮扶新路径。第一,要借鉴建档立卡经验和做法,分析返贫致贫的原因和根源,要根据新时代、新标准、新特点和新要求,在精准识别返贫致贫重点监测人群基础上,精准分析返贫致贫的原因,制定消除返贫致贫因素的有效政策和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返贫致贫群体和低收入人口,要兜牢兜实基本保障;对于弱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返贫致贫群体和低收入人口,要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就业帮扶方式的作用,帮助其就地就近就业;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返贫致贫群体和低收入人口,要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帮扶的作用,帮助其稳定就业。第二,创新利用新质生产力带动低收入人口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在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中,推动完善覆盖农村人口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就必须适应并利用新质生产力来创新帮扶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生态育种、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赋能农业、农村和农民,加快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要弘扬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继续啃硬骨头打攻坚战,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来之不易,那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地区是由党领导各族人民凭借坚韧勇毅的担当精神一口一口“啃下来”的。过渡期后我们仍要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精神对欠发达地区和易返贫致贫群体进行攻坚。易返贫致贫重点人群和地区就是我们攻坚克难的重点。过渡期后,攻坚克难的对象应该是参考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等多维指标,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将全国县域综合指标排名靠后的地区划定为欠发达地区。重点就是以教育薄弱人群、生态脆弱区居民等为帮扶重点的相对落后群体。未来教育帮扶政策应重点建设三大支柱即优质的义务教育、务实的职业教育和有效的技能培训。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重点就是要将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等特殊区域的投入和补偿力度;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探索农业品牌创建机制和发展路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模式。六是要弘扬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开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的民生福祉得到大幅提高。过渡期后,我们应当继续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返贫致贫群体和低收入人口“急难愁盼”的基本民生问题。在制度安排上要体现农村返贫致贫群体和低收入人口帮扶由短期目标向长期目标转变,以往“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生活需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探索更加灵活且可持续的面向农村返贫致贫群体和低收入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模式,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数字化新型便捷服务上拉近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低收入人口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本篇是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研究”(22ZDA09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