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谁能想到

创业   2025-01-09 22:11   重庆  

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何至于此?


作者:张九七
来源:投稿指南(ID:tougao777)

封笔近二十年,还能掀起轩然大波?


能闹出如此动静的作家,估计也就是只有“当年明月”了。


写出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凭千万版税数次登上作家富豪榜;从圈内隐退后,在迅速体制内走上高位……当年明月的人生路可谓是相当传奇。而近些年,当年明月的消息频频在网络出现,已经是“劝人考公”的典范了。


然而,就在昨晚,伴随着几张聊天截图的流出,“当年明月疑似猥亵”、“当年明月疯了”等等传言迅速在网络发酵。其炸裂程度,让不少网友直呼是“2025开年,写手圈第一魔幻事件”。


随后微博大V@弃之者竹、《仙剑奇侠传》作者@管平潮、《三体X》作者@宝树等人接连就此事“隐晦”发声,也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个常年以清醒、通透形象示人的“智者”,一个熟读历史的“专家”,何至于此?传闻实在令人唏嘘……


消息是真是假,也许我们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等等官方通报。


趁着事情还未尘埃落定,刊发一篇旧文,带大家回顾一下这位传奇历史作家的成名始末。


01
明月出天涯


最初,互联网只是昙花一现的信息泡沫。


互联网泡沫结束后,论坛时代悄然来临。


上千万初代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热情与中国入世的热情同时高涨,堆出了天涯社区和百度贴吧两座时代的“大山”。


2005年前后,中国网络文学迎来首个黄金时代。


晋江,起点,天涯,潇湘,纵横等文学网站论坛群雄并起,各大内容平台都推出了不同类型风格的网文大神。


当年明月,应运而生。


早期天涯论坛页面


与诸多网文作家的成名路径相似。


在成为当年明月之前,他还只是一位喜欢上网刷帖的普通看客——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石悦。


2006年3月的一天,石悦上天涯“冲浪”,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名为“煮酒论史”的板块。


这是天涯论坛刚刚上线不久的“历史区”。


看到各路网友对中外历史各抒己见,石悦顿时激起了兴致。


于是,他随手开通了社区账号,打算之后在这里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趣闻,以及抒发对以往历史事件的观感见解。


思索一番后,石悦决定从他最熟悉的明史入手,从朱元璋起家到顺治帝入关,细说三百年明朝。


凭借着扎实的明史底子和细腻的笔风,《明朝那些事儿》逐渐成型。


起初,上传文章反响寥寥,阅读浏览量一度只有十位,但石悦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每天下班后,查阅《明实录》《明通鉴》《明汇典》《明史纪事本末》等诸类历史典籍,然后雷打不动地在电脑桌前坐满四个小时,完成下一章节的内容更新。


日复一日,功不唐捐。


当年明月


某天回家后,他发现消息提示框闪烁不停,文章点击量骤然上升,评论区竟有数百人催更跟帖。这让石悦更加有了坚持更新的动力。


两个月后,朱棣靖难之役拿下“赛点”,《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社区大火。


趁着明清历史剧和央视文化类节目的热度,各路读者闻讯而至,《明朝那些事儿》的在线点击率从最初的几百迅速飙升至百万量级。


石悦以当年明月为笔名,在内地大学校园里口口相传,一夜间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络作家。


当年明月的写作频率十分稳定。写至第二卷,就有出版商找到作者,《明朝那些事儿》顺利出书。


八个月后,《明朝那些事儿》第一、二部相继出版,在线下图书市场迅速掀起热潮。各大书商和校园图书馆争相引进,一时洛阳纸贵。


2007年,当年明月首次登上内地作家富豪榜,并在之后七年连续上榜。七年时间,累计版税达4200万人民币。


▲2014年中国作家富豪榜


自此,《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成为继孙皓晖(代表作《大秦帝国》)、易中天(代表作《易中天品三国》)之后,最受国内读者欢迎的通俗类历史读物。


2009年,历时三年的《明朝那些事儿》在新浪博客连载完结;随后,交由海关出版社发行,一共七卷本共计约96万字,当年版税突破千万人民币。


春风得意马蹄疾,伴随着公众对明史的讨论热度,作者及其作品也囊获了荣誉无数。


《明朝那些事儿》先后获得当当、亚马逊评选的“五星图书奖”,被网友票选为“中国十大好书”,并被相关部门列为“中小学课后推荐书目”。7年间,仅线下图书销量就超过五百万册。


成名后,各类采访邀约不断,石悦剥掉虚拟网络外衣,开始以真实身份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2009年,石悦做客央视《面对面》,向观众讲述其写作原委。面对主持人的犀利提问,他在节目中所展现出的自信朴实的回答,至今仍为网友称道。


▲《面对面》嘉宾 当年明月


一次活动现场,有记者问他:“拿了那么高的版税,你准备怎么花,有什么花钱的计划吗?”


石悦很诚实的挠挠头:“买俩馒头,想蘸红糖蘸红糖,想蘸白糖蘸白糖。”


02
顶流公务员之路


当下舆论环境中,“天才叙事”是人们乐见的主题。作为初代网文写手的当年明月,自然也被纳入了讨论。


1979年,石悦出生于“水电之都”湖北宜昌,父母都是机关干部。 


宜昌作为荆楚咽喉,魏晋重镇,自古人文荟萃。生长于楚地,石悦似乎天然就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兴衰感兴趣。


五岁那年,石悦陪父亲去新华书店购买文具,一眼相中了书架上方醒目的《上下五千年》。 


此时,这部经典读物刚刚刊印不久。父亲询问了两次,最后花掉五分之一的月薪为石悦盘下了这部厚厚的新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丨辽海出版社


这是石悦与历史的初次结缘。 


中考前,石悦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翻来覆去看了12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已经不满足于对历史故事的简单概述。 


之后,石父又为石悦买来了《古文观止》与《二十四史》全集。在同龄伙伴为文言背诵抓耳挠腮的年纪,石悦随手抓取一本历史原著读得津津有味。


大学毕业前,石悦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脉络与人物纪事,基本熟稔于胸。 


不过,少年时期的石悦,或许是过于痴迷看书,在应试升学方面的成绩并不理想。 


高考结束后,石悦进入湖北警官学院就读。在家人建议下,石悦报了前景更加光明的法律专业。“弃史从法”,倒和中国家庭“兴趣不能当饭吃”的普遍观念不谋而合。 


湖北警官学院(当年明月母校)


大学四年,石悦徘徊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成绩不温不火,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小透明”。 


成名后,他回忆起这段校园经历时讲说:


“当时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时,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奇怪,后来才发现,原来在别人看来,我才是那个怪异的人。”


不过,习惯了独来独往的石悦,似乎并不因此感到烦恼。因为他从历史的字行里感受到了无限的慰藉。


或许是长期读史的缘故,养成了他沉稳庄重的性格,他对历史和人生早早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说:


“你对这个世界有充分的了解,就不会有畏惧感。我只要翻开历史书,我就是在看大海。


这些人,他们不断地挣扎、想出头、想出名儿,最后留在历史书里,一页纸翻过去就能翻过无数人的一辈子。” 


▲当年明月


大学毕业后,石悦听从亲友建议,报名参加了全国公务员考试。 


经过几个月“突袭”,刚毕业不久的石悦,最终以面试第三的成绩,顺利进入佛山海关(驻顺德办事处)工作。


这一年,石悦21岁。 


单位工作内容轻松,没有“九九六”和“双十一”的烦恼,空闲时间不受打搅。规律的生活作息,为石悦后来的写作创造了条件。 


下班回家后,读书两小时和睡前上网冲浪,成了彼时石悦必不可少的两项活动。 


每天晚上,看着各路网友在论坛内外侃天侃地,说古谈今。久而久之,石悦也逐渐萌生了分享的种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已经接续读史十多年的石悦来说,选择写作,不仅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当事人在无聊生活状态下赎救自我的“解药”。


当年明月


2006年,石悦正式在天涯注册了ID,打算在历史板块小试牛刀。


题目信手拈来,取名《明朝那些事儿》,副标题则叫“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


好看,是他写作历史故事的目的。可以,则是对自己能力的笃定。


最初一段时间 ,石悦并没有考虑好笔名,写完上传,第二天再回帖。


某天夜里,写好最新章节后,石悦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悬,随即给文章署名“当时明月”。取自北宋晏同道的名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后来,经读者建议,又将笔名改为了更为通俗的“当年明月”。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当年明月从大神云集的天涯社区脱颖而出,在数百万网友的见证下,开辟了草根写史的新赛道,成为网络文学宇宙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时的当年明月,春风得意,风头正劲。在网络世界中为读者所偏爱,在现实工作中为领导所赏识,其职位也从僻静的地方办事处迅速迁调至总部单位。


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在天涯社区更新


不过,树大招风雨,人红多是非。 


随着文章阅读量和页面访问量的快速攀升,对作者本人的攻讦和质疑声也蜂拥而至。 


一些历史博主及黑粉因不满作者,借口“点击量造假”疯狂举报,甚至“控帖”刷屏。这一度严重影响到了当年明月的创作进程。 


迫于压力,当年明月不得不出走天涯,转战新浪博客(微博前身),前往其他平台继续耕耘。 


而反观天涯社区,由于在此次网络骂战中的不当处置,致使己方平台损兵折将,不少作者与粉丝集体出走。


稍有起色的“煮酒论史”,也因此次风波迅速迎来了衰败。它与天涯一道,在之后十年间逐渐沦为时代的弃子。


▲豆瓣网友关于“明月门”讨论


当年明月事件向人们证明了平台和创作者本是相互成就的两者,但真正有天分有魄力的创作者,是不会也不甘于被平台或粉丝所绑架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段出乎意料的“小插曲”,确有可能成为石悦之后“弃网封笔”的原始肇因。


03
明事儿的罪与罚


《明朝那些事儿》在中文互联网的风靡程度,已经无需赘言。


数百万册的图书销量和高达9分的豆瓣评分,足以证明它在中文读者心目中的分量。


不过,任何畅销作品似乎都逃不过“回归线定律”。随着热潮逐渐退去,《明朝那些事儿》的所迎合的某些观点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开始逐一显现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首先是关于文体的争论。


作为论坛时代的现象级读物,以学术标准来看,明事儿既不是正史;但引用史料及人物事迹又基本吻合,也不能算野史。


与《三国演义》《水浒》等传统作品比较,明事儿中的虚构成分相对较少,因此也不能归于历史小说。


综合来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基础、夹杂个人情感与类型小说笔法的历史札记,而并非是反映历史原貌、提出真知灼见的煌煌史著。


其一,作为当年明月的处女作,《明朝那些事儿》满足了年轻观众“好看”“有趣”的需求,但在叙事方法和观点陈述上并未达到纯熟的水准。


由于叙述时间线过长,作者在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与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褒此贬彼、前后矛盾的情况。


当年明月


其二,贬斥直臣与言官,褒崇“擅于权术和两面通吃式的人物”。


他说张居正“千古以来,唯此一人”,说徐阶“用他自己的方式,最终实现了他的正义,不是礼义廉耻,而是阴谋诡计、权术厚黑。”与之相对的,又大肆批判“固守己见”、不知变通的海瑞:“这种死心眼,在中国历史的专用称谓,叫作——气节。”调侃海瑞“你是个好人,但并无用处。”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明月对失意的道德君子是不待见的,常常以“书呆子”一言蔽之。但用成功学、厚黑学的观点,来给身处复杂环境的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是否切中肯綮?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高情商的“世故、变通”,也可以化身低情商的“不择手段”。


治世能臣如张居正,既能中兴明室安扶社稷,也能压制皇权收受贿赂滥杀异己,在“挽狂澜于既倒”的同时又给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添了一把火。


回到历史中,被作者嫌弃的海瑞最终死于任上,南京百姓罢市鸣钟捐钱数万为其理丧;而宰辅张居正死后仅仅数月,就被敕令抄家砸庙,差点毁坟戮尸。


《大明王朝》张居正形象


造成这两种结局背后的深层缘由,当年明月并未给出合理解释。


其三,无限度地为皇帝(权臣)辩解,将皇帝与谏官集团天然放置于对立阵营。


针对朱元璋、朱棣两朝皇帝的残酷杀戮,当年明月善以“同理心”辩称:


“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他的行为主体还是正确的,其目的是消除贪官污吏,如果我们联系朱元璋少年时候的遭遇,就更能理解他的行为。”“朱棣的残忍杀戮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


这样的说辞当然经不起细敲。


如果“一功能抵万过”,那么宋高宗赵构是否也能评举为千古贤君被后人供奉瞻仰呢?


当然不能。功过不能相抵,今人不能代古,这是评价历史人物一贯的原则。


朱棣靖难之役(图)


朱元璋结束乱世、重振朝纲是事实,滥杀功臣、蹂躏士人、禁锢民间思想也是事实。如果帝王都擅用“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乖顺的臣民,作为后人的我们又何必要以“人性”的视角去掩盖他的过失。


再次,当年明月对明代言官的评价也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明代的言官们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一方面又承认这些人“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综上所述,当年明月针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论述和评议,略显轻佻和武断,其功利色彩和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海瑞纪念馆雕像


究其根本,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笔力和文体所限——网络写作,从传播角度看天然带有迎合受众需求、追求新颖易读的效果,这是作品流行的必要前置条件。


另一方面,与作者本人的性格偏好与思想来源也息息相关。


零零年代,正是各类成功学、厚黑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在这种思想氛围的影响下,当年明月在其着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影响,进而以功利主义、应权通变的标尺去评述笔下人物。


这也是读者在读完明事儿之后,为什么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的重要原因


在思想性建设上,《明朝那些事儿》不如《万历十五年》那样具备抽丝剥茧般的细密严谨,洞察至微;而在文体书写上,又缺少二月河、姚雪垠等历史作家恢弘睥睨的大视野,笔力上稍显散漫和软弱。


不过,以上对明事儿的究诘与剖辩,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通俗作品的存世价值。


当年明月


钱穆说,求其通俗,其事亦难。俗善变,俗外有俗,通于此,未必即通于彼。


通俗得其幽默、浅显,不俗得其深隽,但难免枯燥,干瘪,难咽。


《明朝那些事儿》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把历史从纷繁杂芜的案头拉下来,用一种年轻读者普遍能接受的解构式的网络语言呈现出来,改变了当下人们对历史一贯的刻板印象。


它不仅激发了众多网友对明史的兴趣,也让其中一部分读者扣响了历史的大门;在当代年青人心中,扫除了以往多数人对明史的暗黑印象,为大明王朝塑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正面形象。


从这层意义上,当年明月与《明朝那些事儿》功德无量。


但话说回来,如果仅因此就称神作揖,奉若圭臬,无疑是又陷入了“天才叙事”的迷魅怪圈里。


《明朝那些事儿》线下活动讲座


在当很多人以为作者会以明史为契机,续写下一个精彩篇章时,石悦却不按常理出牌,遽然退隐,不在书写前朝故事。


粉丝期待的《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没有出现,资方期待的古装荧幕大片没有出现,出版商期待的新一代顶流作家也没有出现。


回到现实,石悦每天骑着车接送孩子,到点上下班,为领导润墨赶稿。在公务员这条职业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一入庙堂深似海,从此明月照路人。


对于现世的名利,石悦看得很清醒:


“上天很公平,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


当年明月,这个曾经叱咤中文网络世界的名字,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十年之间音讯杳无。


04
被虚构的天才


2021年,一则上海市政府的人事任免通知,再次将公众的视线拉了回来。


七月,石悦(当年明月)履职上海市政府研究办公室副主任,从山东迁往上海。


此时,距离当年明月成名封笔已经过去整整十二个年头。


曾经默默无闻熬夜码字的小科员,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屡受嘉奖的老干部。


当年明月


在诸多媒体的叙事中,他是被读者们虚构的天才,是光环加身的网红作家,也是清醒睿智佛系通透的“八零一代”。


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为人敬仰又稍显神秘的领导“石厅”。


从网友的口头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作家身份已不再是众人讨论的第一标识,取而代之的是其背后的公务员职称。


在上升渠道收窄、公考晋升堪比蜀道难的当下,石悦无疑是众多文科学子的榜样,成了新一代年青人心中的“公务员之光”。


对很多人来说,体制内是高墙林立的围城,也是隔绝外部喧嚣的堡垒。


海关工作人员检查工作


寒冬将至,更多年青人已从梦中醒来。赚更多钱,赢更多名,可能远不如拥有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来的踏实。


而石悦的存在,仿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经验证的范本,那就是——


出身普通的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和机遇加持,也能够达到一个社会层级相当的高度。


......


而对于石悦来说,时至今日,也许又一次面临着抉择,写作不会一帆风顺,仕途也是。


后续何去何从,真真假假,一切都是未知数。


写在最后:安利一个宝藏读书博主

消费和消费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消费,主要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种特征和关注,而消费主义是社会的一种属性。

消费,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种行为,主体仍旧是人本身。但消费主义社会的消费者的主体性来自购物选择,也就是用你购买的东西,来表达你的身份。是一种符号性的表达:“我能买得起XX商品”则意味着通过这一商品品牌的符号意义,让自己进入到一个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团体之中。同时,对高档位商品的购买,也是使自己摆脱一种低位团体的过程它已经不是为了真正的使用了。

可以上升为“我买故我在”


夏不绿,不著名作家,出版书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视版权,用写作丈量生活的尘埃。

去视频号、B站、小红书搜索「夏不绿读书」,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用阅读凿开心中的冰海,在阅读这座避难所里,一起做忠于自己的普通读者。


- End -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王、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


长按上方二维码,一键关注快刀财经

快刀财经
欢迎关注这个洞察商业真相的公号。快刀财经,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