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天府非遗“八个一”——成华区篇

文摘   2024-12-25 12:15   四川  

来源:“成都非遗”




为了深挖和传承天府文化的瑰宝,寻找成都人关于家乡的独特印记,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市筛选、整理、实地调研,遴选出成都市各个区县最具代表性的天府非遗“八个一”

一起来看看成华区的天府非遗“八个一”,感受那份独特的家乡情怀吧!




成华,作为古老成都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


这里有纵贯全境、流淌着历史血液的沙河,有一万年前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有初建成都城挖土形成的北池,有浸透了汉赋韵律的驷马桥,有塞北雄浑的穹顶式和陵,有闻名宇内的川西第一禅林,有道家留下的浪漫神话传说,有移民创造的客家文化,还有难忘的当代工业文明记忆……


成华区,既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也是一首动人心魄的长诗。


成华区天府非遗“八个一”

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龙潭寺名称由来


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演艺——川剧


一门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锔瓷技艺


一场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盖碗茶习俗


一道回味无穷的风味美食——温鸭子


一位备受尊崇的历史名人——清定法师


一篇厚德载物的家规家训——范氏家规


一处留住乡愁的文化空间——二仙桥


01

龙潭寺名称由来:潜龙之姿,承载三国文化独特魅力


相传三国时期,刘禅被立为太子,刘备望子成龙,令其文武兼修。于文,他沉浸于经史子集;于武,则在广袤的射山研习骑射。


一日,刘禅学射归来,酷暑难耐,偶遇一泓清泉,碧波荡漾,宛如世外桃源。他欣然跃入,暑气尽消,心旷神怡。因太子乃潜龙,此潭遂得名“龙潭”。


 拍摄者:任志海


刘禅登基后,感念龙潭之恩,于此地筑寺,赐名龙潭寺,以祈国泰民安。昔日他休憩的小丘,亦被百姓亲切地唤作“太子墩”。自此,龙潭寺伴着袅袅香火,流传千古,成为一方胜地。


  拍摄者:张旭东




02

川剧: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川剧,绽放在巴蜀大地的艺术瑰宝,以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声腔交织出独特的旋律,演绎着千古风华。



舞台上,小生俊逸、旦角婀娜、生角刚毅、花脸威猛、丑角诙谐,各行当精彩纷呈,尽显中国戏曲的美学魅力。


位于成华区的三花川剧团由王娟、伍玉、陈英三位姐妹花创办,是成都民间川剧团的代表之一。其票价亲民,表演真挚,被誉为“最接地气的川剧团”。



三花川剧团不仅局限于舞台之上,更走进了社区、校园、农村,将川剧之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三花川剧团不断创新,编排适合年轻人的节目,推出川剧体验项目,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川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03

锔瓷技艺: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双重提升


锔瓷,即瓷器修复技艺。“铁+瓷”的融合,是锔瓷的特色。


金刚钻、小榔头、剪刀、钳子、钩刀……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技艺;锔钉更是修复中的关键,它不仅固定破碎的瓷器,更添一份美学上的升华,赋予了瓷器新的生命力。


拍摄者:郭华


从找碴对缝到定位点记,从打孔到锔钉,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手艺与经验,最终用鸡蛋清、瓷粉调和补漏,使瓷器得以重生。


拍摄者:高宇


如今,锔瓷技艺在成华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培波的努力下继续传承,不断创新,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现代平台,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学习者,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新的光彩。



龙潭寺寺名传奇、三花川剧精彩演绎

锔瓷技艺精妙绝伦

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着别样的生机


04

盖碗茶习俗: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


盖碗茶习俗,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清代,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掺茶人以铜壶为笔,以茶水为墨,在茶馆的舞台上挥洒自如,碗碗茶水满而不溢。


图片来源:方志成华


在四川,盖碗茶文化深植于民间,其特色茶具——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不仅美观实用,更蕴含着丰富的茶语暗语。


茶盖朝下靠茶船,是添水的暗号;茶盖上放一片树叶,是暂时离开的信号。冲泡盖碗茶,有单碗泡法,也有功夫泡法,每一道工序都遵循着四川的地方标准。


如今,四川盖碗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拍摄者:曾明芳




05

温鸭子:传统与创新并蓄的佳肴传奇


“温鸭子”是成华区的著名美食品牌,将广东腌腊制品的制作方法与四川本地的美食技艺结合,以土鸭为原料,历经几十道复杂工序精制而成。


 拍摄者:赖国琴


温鸭子精选健康土鸭,经过宰杀、腌制、晾晒、熏制等复杂程序,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品质上乘。卤水制作更是讲究,采用慢火熬制的高汤,加入多种香料秘制而成,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06

清定法师:披上袈裟的将军,振兴古刹的禅者


清定法师,俗名郑全山,清光绪末年生于浙江三门之畔。他曾是黄埔军校的少将,手握兵戈,心怀家国。然而,中年之际,他毅然放下尘世繁华,步入佛门,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


                         拍摄者:常德

图片内容:四大高僧

(从左至右)遍能、隆莲、清定、宽霖(老照片翻拍)


昭觉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川西禅林,在文革期间遭受重创。清定法师以将军的坚毅和决心,率领僧众重振昭觉寺;又以高僧的慈悲和智慧,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拍摄者:常德


他讲经开示,传法灌顶,捐助希望工程,修公路,办医院,扶贫济困,修寺建塔,放生,印佛经佛像。他自奉甚俭,每日一粥一饭,过午不食,所受供品全部分送僧众。


他的一生体现了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众生慈悲关怀。




07

范氏家规:忧国忧民,教育为先,家族兴衰之基石


范氏家规,源自雍正年间,由粤东迁至四川的范端雅家族所立。


 拍摄者:张旭东


范氏家规“以耕读为本,勤俭为要”,强调勤俭持家,教育为先。其家风深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影响,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首位。


 拍摄者:张旭东


范氏子孙被教导以节俭为荣,反对奢侈浪费。同时范氏家规重视教育,范氏曾自办“范氏小学堂”,培养后代,传承家风。




08

二仙桥:工业遗梦,文化新章


二仙桥又名遇仙桥,始建于清代初年,因有吕洞宾与韩湘子曾在此桥相会的传说而得名。现在桥已不存,但“二仙桥”作为地名得以留存至今。


图片来源:青聚锦官城


新中国建设之初,铁道部圈定二仙桥地区修建成都铁路工厂,随后,成都市政府又确立了“东城生产,西城居住”的城市框架,正式将包括二仙桥在内的东郊划为工业生产和运输用地,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亦选址于此。


六十余年来,二仙桥见证了“三线建设”的蓬勃与工业文明的辉煌,是成都现代城市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随着时代发展,工厂搬迁、产能转移,使得曾经的工业片区成为历史遗址。如今,二仙桥文化空间以崭新的面貌诉说着过往与未来的交响。


二仙桥文化空间以“歌舞”为主题,汇聚了34支文体队伍,提供全链条的文化服务。


在这里,“资源换服务”与“公益+低偿”的运维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高品质的专业服务,同时也为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舞台。周五晚上的院坝音乐节更是热闹非凡。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更展现出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拍摄者:张旭东


二仙桥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成都的故事,传承着工业文明的精神,续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盖碗茶习俗、温鸭子、清定法师

范氏家规、二仙桥等文化瑰宝

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这种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在成华区这片土地上

还有更多的精彩篇章

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传承


END






温馨提示:

讲文明 · 尚美育 · 致超越


审核:蒋松谷


编辑制作:向玲玲

繁荣发展群众文化

实施社会审美教育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成立于1998年3月,位于建设北路一段66号4、5楼,紧邻美丽府河、天府熊猫塔,建筑面积4000㎡,设有舞蹈排练厅、声乐室、器乐室、培训室、多功能表演厅、艺术展厅、书画交流室、书画培训室、视听室、曲艺表演厅、非遗展示体验厅、文艺讲座厅等,具备舞蹈、声乐排练、培训、欣赏、视听、体验、驻场活动、交流、培训等场馆服务功能。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全国最美文化馆(中心)、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四川省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基地、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咨询电话:84364128        84364129

交通路线:您可乘坐7路、14路、28路、42路、45路、49路、61路、65路、75路、159路、180路公交车或地铁3号线(A口出)到达区文化馆。

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
繁荣发展群众文化,实施社会审美教育,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