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居系列之——小胡庄刘少奇旧居,全国唯一一座由农民自发成立的革命纪念馆

文摘   2024-10-17 21:50   北京  


在江苏省沭阳县塘沟镇小胡庄(原周集乡小胡庄),有一个意义非凡的地方——小胡庄刘少奇旧居。这里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见证了刘少奇同志为革命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旧居是一套占地0.8亩共12间房的四合院。旧居前面是刘少奇铜像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五米、重三吨的刘少奇全身铜像。



小胡庄刘少奇旧居和刘少奇铜像广场,是村民唐维华、唐维清、唐维军三兄弟捐献自家宅基地上的房子和1.5亩责任田创建。刘少奇铜像落成于2018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这是一座由当地党员和普通群众自筹资金铸造的的铜像,捐款最多的居然是腿有残疾行动不便的唐维华,他捐出了多年积攒的全部积蓄3.3万元,把唐家父子两代人对刘少奇同志的感情融进了这座铜像。
旧居中设有刘少奇同志革命活动陈列室,详细介绍了刘少奇同志在小胡庄的革命活动。他深入群众,了解民生疾苦,为当地的革命事业指明了方向。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坚定信念,与同志们并肩作战,为推翻旧势力、建立新秩序不懈奋斗。小胡庄刘少奇旧居见证着刘少奇在小胡庄工作生活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承载着唐维华一家和小胡庄村民对刘少奇的怀念和崇敬。

▲小胡庄刘少奇旧居

1942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从苏北盐城阜宁县单家港村启程前往延安,途经小胡庄并在此住了一个多星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期间,他不顾劳累,走向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与唐维华的父亲——时任小胡庄村农会会长的唐兆林相识。唐兆林对新四军的工作积极拥护和支持。刘少奇与其长谈,听取他对党和部队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唐兆林邀请刘少奇到家中吃午饭。午饭是山芋干稀饭、玉米糊煎饼、一盘红白萝卜丝——这样的饭菜,穷苦困顿的唐兆林一家,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顿。
唐兆林的父亲双目失明,大人孩子都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全家7口人住在两间透风漏雨的狭小的房子里。刘少奇见此情景,心里很难过,临走时从身上掏出仅有的4块大洋递给唐兆林。唐兆林一再推让拒收,刘少奇还是硬塞给了他,让他修一下房子。
1958年9月,刘少奇到沭阳县视察,百忙之中委托沭阳县委给唐兆林带去自己的照片并赠送了毛泽东选集、笔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嘱咐唐兆林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59年,已当选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还记挂着这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得知唐兆林儿子唐维华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又专程从北京寄来一根拐杖。
小胡庄刘少奇旧居设有“永远的纪念”展览室,展示了刘少奇在小胡庄、刘少奇视察沭阳县和刘少奇个人生平经历的照片、回忆文章和解说文字,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将军亲笔题名的赠书,女儿刘亭捐赠的一尊刘少奇新四军时期的铜像,还有刘少奇在唐兆林家坐过的一把椅子。“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唐兆林担心椅子被收走毁掉,他趁着黑夜将绑了石块的椅子沉到水塘里,才得以安全保存下来。
▲小胡庄刘少奇旧居
这里展示的不仅是刘少奇同志个人的英勇事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一个缩影。通过陈列室的展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党组织如何在艰难险阻中发展壮大,如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
小胡庄刘少奇旧居也是淮海军(分)区旧址、淮海区专员公署旧址和新四军三师十旅旅部旧址。因此设有淮海军(分)区史料陈列室。同时,还收藏了当年部队使用过的军号、水壶、电话机、算盘等物品,以及一批红色文化书籍。
如今,小胡庄刘少奇同志旧居和革命活动陈列室已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参观学习,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在这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这个陈列室,聆听那段历史的回响,汲取前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编辑:邓秋军、魏善航(工作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视觉:李辰昊

统筹:李秀平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柴胡栏子事件”烈士胡里光之女胡骁焰:最遗憾没有一张和父亲的合影

老一辈革命家刘培植之子刘丹龙:父亲是代表陕北根据地到吴起镇迎接中央红军的人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红船融媒
红船破浪,铭记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