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归来不看桥

民生   2024-12-24 19:14   江西  

编者按:新余的古桥,承载着乡土记忆与文化传承,风雨中静立,岁月中焕新。12月21日《人民日报》8 版“大地”副刊刊发题为《新余归来不看桥》一文,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听说江西新余的古桥很多,没想到这么多——全市仅登记在册的就有256座。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至今仍挺立在乡野阡陌间、山涧溪流上,承载着乡情、乡愁、乡恋。

一次偶然机会出差到新余,让我有幸近距离触摸到这些古桥。新余古桥多,和其地形有关。袁河横贯西东,孔目江等10多条支流呈叶脉状密布全境。为便于出行,勤劳智慧的新余先民修建了一座座桥,也留给后人一笔宝贵财富。
(鹿岗桥
鹿岗桥,我是从网上知道的。它始建于清代,至今静卧在洲上村的溪流上。原先六墩七拱,现在只剩下两墩两拱。虽是一座“残桥”,但残缺也是一种美。古桥与岸上的古樟、油菜花相映,成了游客纷纷打卡的“网红”桥。我没去凑热闹,把这份念想留在了心底。

新余的古桥多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会漫步到一座古桥旁。常常是一桥才过,一桥又迎。当中,多为单拱石桥,以清朝遗留下的为主,少部分是唐、宋、元、明、民国等时期建造。

(八斗
这些桥,虽看上去不是那么考究,但桥体坚固。对于老百姓而言,在意的并非桥的华丽外表,更看重它的实用。就连桥的名字都是那么简单:八斗桥、庄上桥、出门桥……名字看似随意,桥却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新余的古桥还有一个特点,很多没有桥栏。如无拘无束的彩虹,横跨在河流之上,平铺在沟壑之间,一如当地人的性格,虽历经风雨,依然坚韧承担。

细读铭文,我发现新余的古桥中,很多是由当时的贤达乡绅出资捐建。如珠珊镇的航桥,原由元朝一位叫丁山谦的人捐建,后来受到损坏,明朝乡绅李九霄又捐资修缮,到了清道光年间,桥被洪水冲毁,年过八旬的胡仕智又出钱对这座桥进行重修。正是这一代代的接力,才有了今天的小桥流水、垂柳依依。

或是个人捐资,或是族人众筹。当地朋友说,新余人取得功名或有了好事,喜欢以这种造福桑梓的方式分享喜悦。

(风雨
“风雨桥要去看!”朋友说,那里很有意境。位于石陂村的风雨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目前新余仅存的两座廊桥之一。风雨桥不仅工艺精致,还处处体现着人性关怀。除了桥体,还有廊亭。桥廊两侧设置了廊椅,便于村民纳凉休息。

到达风雨桥时,天空飘起蒙蒙细雨。烟雨中,河面上升腾起薄薄水雾,亦真亦幻。桥下的涓涓溪流,为这百年古桥更添几分灵动。靠在廊椅上,依傍着山涧的水雾,我默默地享受着难得的静谧时光。

佩印桥
时间虽紧,我还是来到了佩印桥。此桥由长富村张姓世字辈族人共同出资捐建。缓步中,我发现它与风雨桥有很多相似之处。一问才知,它就是另外一座廊桥。

走下古桥,遇到一位摆摊的老人,一头白发,一脸慈祥,悠闲地靠在椅子上。摊位上摆放着笋干、风干鱼等,都是当地特产。

“都是自家的?”我问老人。

“蜜橘是我园子的,鱼和茶油是孙女家的。”老人说,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小时候在桥下戏水,经常一个猛子扎进去,和小伙伴比谁潜水的时间长,看谁游得远。长大了,每天过桥去劳作,看着太阳从桥东升起,从桥西落下。

有段时间,佩印桥失修,差点成了危桥,好在政府及时启动古桥保护计划,这里又成了他和老伙伴们休憩的地方,还招来了游客。后来在孙女的建议下,老人摆起了小摊。

“不是图挣钱,每天看着桥上人来人去,听着桥下的流水声,心里就感觉踏实。”老人一脸笑容。

在新余,每一座古桥,无论大小长短、保护级别,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当地通过挖掘古桥背后的文脉,编成《新余古桥》,朋友专门给我寄来一本。我将书放在床头,时常拿出来翻翻,既是珍惜这份友情,也是对那些古桥的敬重。

新余归来不看桥。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受,反正我有!


原文刊发于2024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8 版“大地”副刊



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刘贵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