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怡昕《中世纪法律形象的重塑:“大历史”对传统偏误的纠正是否妥适?》
文摘
文化
2024-11-01 00:01
湖南
欢迎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曹怡昕先生,于2024年10月31日,为大家分享讲座《中世纪法律形象的重塑:“大历史”对传统偏误的纠正是否妥适?》,经授权现独家发布。本期音频在文末。蛮族的入侵与日耳曼诸国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的崛起,传统上被视作文明衰落的象征。中世纪开端的这幕被刻画为一场“礼崩乐坏”的悲剧,文明为野蛮所替代,西方世界因此坠入了漫长的“黑暗时代”。然而,任何对历史的评判都非“当事人的共识”,因为历史从未由当时人书写,而是后人所撰所评。正如“中世纪”一词本就不是当时人自我理解的产物,而是近代之后的历史学家对一段介于古典与近代之间的“不堪回首的岁月”的标记。当今学术界对中世纪的看法发生了显著的转变。譬如在“大历史”框架下,愈来愈多学者试图将中世纪重新诠释为一个“萌芽的时代”,许多现代西方的基本元素在这一时期孕育,并最终在恰当时机萌发。例言之,哈罗德·博尔曼在其著名的著作《法律与革命》中,主张西方法律传统的根基早在11世纪的格里高利改革(被他称为“教皇革命”)中确立。这种法律传统兼具独立性、专业化、历史性与权威至高等特征,显然早已在文艺复兴之前——即通常认为的近代起点——有机发展。基于这些洞见,我们似乎应该重新评估中世纪的形象。然而,也必须谨慎思考大历史是否真正还原了历史的全貌,还是仅仅基于对史料的选择性剪裁与拼接,构造出了一种半真实的神话?因此,本次讲座旨在以“法律”为例,探讨大历史对中世纪法律形象的重塑是否妥适,以及它是否在纠正传统偏误的同时,生成了新的偏误。 讲师自述简历:曹怡昕,网名(草一心),法学研究者与哲社科爱好者。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擅长西方古典、近代哲学史,以及西方近代史。喜欢先生的讲座就请扫描或长按他本人的赞赏码打赏吧:
谢谢打赏!红包是最好的鼓励!
欢迎转发文章及音频,但转发者请勿自行求赏或商用、牟利,所有打赏都归讲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