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可贵
德胜门,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门,其历史背景丰富而深远。它寓意着“以德取胜”,“道德胜利”的美好愿景,始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地点也有所不同,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中的仁德思想,也寄托了统治者对战争的期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全国多地,如北京、合肥、南昌、吉林、银川,都有德胜门的存在。而徽州府城曾经的东大门——德胜门,始建于隋代,宋时称为富州门,它屹立于中和街税务上顶的东出口,作为府县同城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德胜门历代皆有修缮,建国后仍存。然而,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城门狭窄,影响救护车、消防车进出,且存在安全隐患,遂将城门上部拆除并稍有拓宽。
幸运的是,2021年,歙县徽州古城保护事务中心与县文物事务中心谋划实施“徽州古城墙——德胜门修缮工程”,项目聘请专业文物设计甲级资质的安徽徽州文物工程勘查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设计,通过分析德胜门现状遗址和相关文字记载,以及对周边群众的走访,明确德胜门城台的位置及城墙的规模走势。经过多轮意见征集和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并通过安徽省文物局批准。该项目重点恢复了德胜门原有形制特征,并对周边环境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通过自2023年6月21日至2024年4月15日的施工,德胜门城墙修复工程顺利完成。刚刚修复的城门上嵌集字“德胜门”三字石额。东门头这里已成为徽州古城的又一重要景观节点。
刚修复的德胜门照片
德胜门修复之后,广大市民和游客齐声称赞当地政府的这一民生工程。然而,关于徽州古城德胜门的具体位置,却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市民与网友指出,这里原来叫东门头,德胜门在上路街。一时间,人言籍籍。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笔者查看了自己收藏多年的由歙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安徽省歙县地名录》。该书1987年3月印刷,书中插有《徽城地名图》,图中明确标注德胜门在上路街尽头、飞山脚下。而解放街税务上顶尽头标的是东门头。
《安徽省歙县地名录》书中的插图《徽城地名图》
接着,笔者又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有网友在2017年9月27日发表的网文中提到:“过了柏台世宠坊,远远的便能望见德胜门的城门楼……出了德胜门,也就是离开了歙县的县城,这是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由此可见,该网友认为德胜门是在上路街尽头。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歙县徽城镇新路村民委员会的注册地址是歙县新路街德胜门外2号,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德胜门在上路街那边的说法。
由此可见群众议论也不是空穴来风。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笔者又查看了2020年10月出版的《安徽省歙县地名志》。该书的第四章第二节对有关内容是这样阐述的:民国前,徽城、徽州府城与歙县县城,双城联袂而立……万山与斗山并峙,徽州府城德胜门(府城东门)即介于两山之间……德胜门以东为县城,以西为府城。……新安门位于上路街尽头,此门在解放后不知何时何因,又冠以“德胜门”的名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024年8月30日上午,笔者亲自前往新路街考察。笔者来到新路街尽头,见到了古县城东大门,门额上刻有“古歙新城”四字。
新安门正面照片
新安门背面照片
靠近城门里的住户门牌是新路街128号,而靠近城门外口的楼房是德胜庄园展示中心,门牌是德胜路2号。当地居民告诉笔者,新路村村委会驻地曾经在这里,现在已搬到新路街77号新址办公。
德胜庄园展示中心照片
笔者还访问了新路村的一位老干部。他是新安门附近的老居民,曾经主持过2006年新安门重修工程。他告诉笔者,城门上“古歙新城”四字石额本来就是嵌在新安门上的,后来移到新安碑园保护起来,2006年新安门重修时又从新安碑园搬回来重新安装在城门上。
笔者还看到了一份2005年11月20日新路村委会上报徽城镇人民政府的《关于抢修新安门(德胜门)的报告》,报告中明确称:“新安门(又名德胜门)”。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那里有一个“德胜门徐普来开发小区”。
由此可见,当地干部群众对于两个城门的名称确实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德胜门的具体位置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无论它位于何处,都承载着徽州古城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徽州古城德胜门,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门,其确切位置究竟何在?
为了探寻真相,笔者又翻阅了自己收藏的众多历史文献,包括明弘治十二年《弘治徽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徽州府志》、道光七年《道光徽州府志》、道光年间的《歙县志》、《民国26年歙县志》(电子版),以及1995年和2010年的《歙县志》。经过对所有志书中府治、县治城垣图的细致比对,笔者确定现位于中和街与壕城路交汇处的、刚刚修缮完毕的城门即为历史上的德胜门,而上路街北端的城门则为新安门。
值得注意的是,1937年的《民国26年歙县志》中的两幅城垣图与道光年间的《歙县志》两幅城垣图完全一致,显示了历史的传承与稳定。
1502年明弘治十二年《弘治徽州府志》府治城垣图
《康熙徽州府志》歙县治城垣图
1827年道光七年《道光徽州府志》府治城垣图
1828年道光《歙县志》县治城垣图 1828年道光《歙县志》府治城垣图
2010版《歙县志》第66页、67页所附《府垣图》、《县垣图》:
府垣图
县垣图
然而,笔者在查阅志书中所附的《府治城垣图》与《县治城垣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徽州府治城垣图》中标注为“德胜门”的城门,在《歙县县治城垣图》中却标注为“得胜门”。这很可能是笔误所致。
根据明代以来各时期的徽州府志和歙县志的记载,德胜门始建于隋代,宋代时称为富州门。它位于府城墙与县城墙相交的税务上顶出口处,是徽州古城的重要标志。
明《嘉靖徽州府志》详细记载了徽州府城的城门设置:周围九里七十步,改为五门:东曰“德胜”为楼者三,南曰“南山”,西曰“潮水”,正北曰“镇安”(俗称“小北门”),东北曰“临溪”(俗称“大北门”)。
清代及民国时期,徽州古城的城门名称和位置基本沿用前朝设置,并历有维修。
根据明代以来各时期的徽州府志、歙县志城垣图显示的情况,现位于中和街与壕城路交汇处当前正在修缮的城门确为历史上的“德胜门”无疑,上路街北端的城门为“新安门”。
清代时城门延续前朝名称、位置,但加建瓮城,历有维修。道光年间的《徽州府志》也证实了这一点,并详细描述了府城和歙城的城门布局。道光《徽州府志》城池一节载:康熙二十一年修葺,府城在乌聊山麓……东南以山险无濠为门五东曰德胜,西曰潮水,南曰南山,北曰镇安,东北曰临溪。……歙城四门:南曰紫阳,东曰问政,东北曰新安,西北曰玉屏。
然而,关于德胜门与新安门的名称混淆问题,则源于历史记载与地名管理的某些疏漏。德胜门在上世纪70年代拆除后的某个时期测绘中,以及1987年歙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安徽省歙县地名录》中,都误将原新安门标为德胜门,这一错误一直流传至今,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新安门则坐落于歙县徽城镇上路街北端,为古县城北门,石砌拱门,门额上嵌“古歙新城”四字石额。
这一发现,不仅澄清了历史谜团,也让我们对徽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专业人士和方家的关注。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2024.9.5.于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