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曾经有人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由此可见黑土地的肥沃。曾经,我们的黑土地肥得可以“冒油”,随着时间的流逝,黑土层厚度减少近一半,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高达70%。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梨树时说道,“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东北的黑土地因何退化?我们该如何保护耕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地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解宏图进行解答。想要了解黑土地的退化情况和梨树模式,首先我们要说一说目前东北黑土地的退化情况。据了解,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4.5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2%,粮食商品率60%以上,是国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粮仓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然而,持续的土壤退化严重制约了东北粮食主产区作物生产潜力的发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东北黑土区开垦的历史仅有100多年,但是土壤退化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具有3000多年开垦历史的中原地区。与开垦前相比,黑土区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60%,黑土层平均厚度由50-60 cm下降到30cm左右,造成了中低产黑土面积不断加大,土壤的潜在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下降,曾经“捏把黑土冒油花”的高肥力耕地越来越少,甚至有部分黑土区已经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碳专项)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农田土壤有机质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黑土退化问题仍十分严峻。在东北黑土区,退化最为严重的是旱作农业区,尤其是玉米种植带。传统耕作制度下的玉米连作模式是导致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经营者缺乏土地保护意识,几十年来玉米的生产种植一直采取掠夺式种植方式,长时间地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相同作物,导致黑土区的土地利用处于“超负荷”状态。长久以来,土地重用轻养,缺乏保护意识。有机物料(秸秆)和有机肥料投入严重缺乏,导致土壤有机质消耗;地表裸露无覆盖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频繁耕作导致土壤对降雨的截获能力及保水能力严重下降,导致干旱加剧。此外,焚烧秸秆这一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养分资源,还会造成土壤的养分调控能力下降,肥料利用率大幅度降低,养分大量损失,化肥超量施用。面对黑土地肥力退化造成的诸多影响,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保护耕地势在必行。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如何保护耕地,了解一下如何通过保护性耕作保护我国的黑土资源。中国的传统耕作是垄作,需要翻地动土,有着很大弊端,春天风力较大,加上雨季雨水的冲刷,刚翻过的土地很容易被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肥沃的土壤被翻到表层后流失。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国际上对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有三方面:1、秸秆覆盖;2、少动土;3、适当轮作。保护性耕作,顾名思义,以保护土地为第一原则进行耕作,在耕作时注重保护耕地。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秸秆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样,发展保护性耕作对于环境保护也有着莫大的好处,从农业机械化的角度来看,机械化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秸秆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覆盖少耕能够节约农业用水;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治理沙尘暴等等。此外,就保护性耕作技术而言,其利用秸秆覆盖地表,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太阳紫外线的辐射,还可以有效减少耕地土壤的水分蒸发,从根本上防止农业耕地土壤发生风蚀、水蚀的现象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对耕作土壤的翻动情况,有利于农业耕地休养生息。总而言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技术、装备及手段作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新技术。目前,保护性耕作包含的机械化技术主要有四项,即:秸秆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杂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深松技术。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即收获后秸秆和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这是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扬沙的关键,因此要尽可能多地把秸秆保留在地表。此外,在进行整地、播种、除草等作业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覆盖物的破坏。(吉林省梨树县的农民驾驶秸秆归行机整理覆盖在地表的玉米秸秆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与传统耕作不同,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故必须使用特殊的免耕播种机。适用的免耕播种机是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免耕播种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是指播前进行了适度整地等表土作业,再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以保证较好的播种质量。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杂草和病虫相对容易生长,必须随时观察,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经常遭遇低温和干旱,一般情况下,在一年内适时喷洒一次,病虫害主要靠农药拌种防治,有病虫害出现时可喷杀虫剂。在一年两熟地区,由于土壤水分好,地温较高,病虫草害相对会重一些。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松土,但由于作业机具及人畜对地面的压实,有些土壤还是有深松的必要,隔2~3年深松一次即可。因为深松作业也是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条件下进行,所以要求深松机应有较强的防堵能力。并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可以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进行耕地保护,保护性耕作也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适合的温度范围:对于种植玉米等喜温作物,由于春季播种时保护性耕作的地温比翻耕无覆盖地温低1℃—2℃,可能会对出苗产生较大影响,建议温度低于年均7℃的地方,推广要慎重。适合的土壤类型:梨树模式对于土地没有过多的限制,但对粘重排水性能差的土壤需要慎重考虑。不过一定要注意的是,保护性耕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地分散,需要合作社将土地进行集中耕种。而且,即便是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行间距或垄间距是不同的,而且秸秆的产出量也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确立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才能让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全国各地也有自己的保护性耕作特色。河北地区属于玉米小麦轮作区,种完小麦后可以直接播种玉米,但玉米成熟后需要将秸秆打碎再翻到土壤中去,而非“梨树模式”的不动土。西北地区较为干旱,主要流行间混套种,玉米和小麦混在一起种植,最大幅度节省水资源。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也可以使用保护性耕作,将秸秆留在水稻田里作肥料直接进行耕种。说了这么多,大家对保护性耕作是否有所了解了呢?土地肥力的流失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我国东北黑土地肥力流失的严峻情况,保护性耕作势在必行。希望大家在读完这篇文之后,了解保护性耕作,大家共同保护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