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味道,百转千回
当你停留在琳琅满目的佳肴前
你是否知道它们的诞生
历经了几双巧手的细心耕耘
浸渍了几分真心的酝酿雕琢
“食常新,家味浓”
燕园美食的背后
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
他们精益求精
他们匠心独运
今天
让我们走进十佳服务员的日常
了解满满美味背后的故事
在食堂忙碌的工作人员们
有的爱吃辣,有的口淡,都记住了,一看就知道吃什么口味的。
宜宾燃面
口感鲜美爽滑的面条,配上酥脆的花生和点缀其间的葱花。无论是忙碌的周中还是悠闲的周末,农园食堂的宜宾燃面都是满足味蕾的佳肴。宜宾燃面制作者孔令顺师傅来自山东,在宜宾燃面里,他将川菜的麻辣、多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同学们在北大尝到家的味道。2021年,宜宾的师傅们来到北大,孔师傅从他们那儿学会了制作燃面的方法,这道四川小吃从此便与来自山东的他结下不解之缘。
美食之美,成于辛劳。凌晨5点,孔师傅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备料、烹饪、售卖,在食堂的窗口里,孔师傅一待便是一天,透过这扇窗,孔师傅与不同的同学们相识,也成了许多同学的“知心人”。他们有的爱吃辣,有的口味清淡,孔师傅都默默记在心里,时间长了,孔师傅一看便知道他们爱吃什么口味。
佳肴亦求新,谈及宜宾燃面的创新,孔师傅说:“做同学们喜欢吃的嘛。”质朴的言语中流露出爱与温暖。
工作之余,孔师傅喜欢在燕园转转,燕园给予他四季美景,而他报燕园以六载至味。
孔师傅在窗口工作
在学校能给学生做菜,回家了也能给家人做菜。
烤盘饭
“十佳”是食之佳,也是家之食,吴飞师傅是家园食堂三层的一名厨师,自15年开始工作,他所制作的烤盘饭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食物之一。刚开始接触烤盘饭时,吴师傅也感到困难,他从练习切菜开始,一点点摸索烹饪的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化难为易,渐渐掌握要领。
在吴师傅心里,同学们就如同家人一般。他不断尝试新菜,询问意见,改进做法,力求制作出最符合同学们口味的佳肴。现炒是烤盘饭的一大特色,为了满足每天的供应,吴师傅的饭点与大家十分不同,早晨九点半是他的午饭时间,而下午三点半是他的晚饭时间,其它时候,吴师傅都在辛勤地备菜。同学们投桃报李,在去年双十佳评选中,吴师傅本没有报名参加评选,但同学们却不约而同地将吴师傅和烤盘饭选为“双十佳”,爱与温情尽在细节之中。
每日重复的工作于吴师傅而言并不单调,他说:“在学校能给学生做菜,回家了也能给家人做菜。”校内校外,吴师傅都用家之味描绘幸福的时光。
正在接受采访的吴师傅
干一行爱一行,每一餐都要尽心尽力地做好。
在北大,说起美食,怎么也少不了勺园二楼的黄焖鸡米饭。王龙顺师傅是勺园食堂二楼的厨师长,2019年,乘着学校换菜的契机,他将黄焖鸡米饭引入北大。然而,面对这道新鲜菜,同学们一开始并不很热情。王师傅没有气馁,而是选择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口味并与其他师傅一起不断研究、改进、创新,最终打磨出这道“十佳菜肴”。从此,每到饭点,勺园二楼又多了一列长长的队伍。每当看到同学们排起的长队,王师傅心里总是特别感动,他说:“这就证明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
黄焖鸡米饭
好评如潮的背后是严谨的工作态度,黄焖鸡米饭对酱料,火候,时间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清晨七点,王师傅便开始选材、切菜、炖鸡,“中间一直不停,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除了烹饪之外,王师傅也承担着日常管理工作。在每日的检查中,他都对食物严格把关,仔细检查员工工作,力求打造一个让同学们安心的食堂。
他说:“干一行爱一行,每一餐都要尽心尽力地做好。”
正在接受采访的王师傅
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们建立温暖的情谊。
寻常烟火气,最是抚人心。“滴!支付成功!”每天一到饭点,王阿姨的面前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伴随着“支付成功”的提示音,学生们微笑着离开尽情享用美食。
王阿姨名叫王俊燕,来自河北邯郸,自19年加入家园食堂起,便一直从事副食切配、刷卡以及卫生方面的工作。谈起工作经历,王阿姨说:“我也是经历了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刚来的时候切菜也不会切,算账也不够灵巧,时间长了,菜单背熟了,自然能快速算出菜价。”回忆最初,王阿姨颇为感慨地说:“刚开始虽然比较艰难,但同学们的包容、领导的支持都给了我莫大的动力,激励我不断进步。”
谈及与学生的交往,王阿姨说,这些年的工作让她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温暖的情谊,也带给她许多感动的瞬间。令王阿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之前有一位同学因为腿伤端盘比较困难,王阿姨帮他把餐食送到座位上。等这位同学痊愈之后,特地来对她表示感谢。那一句“阿姨,谢谢您”至今仍像源源不断的暖流,给予王阿姨无穷的动力。
王阿姨在工作岗位忙碌
在学一食堂,我想让同学们体会家的温暖。
“你们离父母这么远,一定要吃饱吃好。”“父母不怕花钱,就担心你们的身体。”学一食堂,有这么一位“唠叨”的杨叔叔。杨叔叔名叫杨高武,来自山东德州。他2009年来到北大,2012年至今一直在学一主食窗口,负责熬粥和小面制作。
在北大的十几年里,杨叔叔最关心的有两件事:学生的身体和菜肴的品质。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为理想来到北大求学,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杨叔叔总是心疼同学们,他常和同学们说:“你们年纪还这么小,父母不能在身边照顾你们。我要让你们来学一吃饭有家的感觉,给予你们父母般的关心。”杨叔叔的关心温暖着每一个来到学一吃饭的同学,同学们也与杨叔叔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杨叔叔说:“我们和很多同学关系都不错,有很多同学的微信,有的毕业三四年的同学也经常和我们联系。”
为了学生的身体,杨叔叔始终保持菜肴的品质,不仅是保证食材的干净、制作过程的规范,还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菜品的口味,让同学们爱吃、多吃,保证同学们身体健康。
杨叔叔在工作岗位上
很多时候我们没把学生当学生,而是当做家人。
“孟叔叔好!”学生们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孟叔叔一一笑着回应。对于下班后去操场上跑步打球的孟叔叔来说,这是每天最快乐的时刻。孟叔叔名叫孟喜灿,来自河南郑州,2015年来到农园工作。
说到工作履历,孟叔叔可谓是“多面手”,干啥啥行。初来北大被分配至切菜组,孟叔叔凭借顽强的毅力练就出色的刀工;后来被调到凉菜组也工作出色,2018年“十佳菜肴”之一杭州乳鸭便出自孟叔叔之手。而现在,孟叔叔负责刷卡工作,为了不耽搁学生们的时间,孟叔叔锻炼出了超强的记忆力和计算力。
谈及和学生的关系,孟叔叔说:“很多时候我们没把学生当学生,而是当做家人。”谈及令他特别感动的事,孟叔叔提起,有段时间他的腿痛风,有位同学给他买了治痛风的药送到他的宿舍。学生们心疼孟叔叔的不易,孟叔叔也总担心学生们的身体,他说:“我希望孩子们不要光学习,要注意身体健康。”
在北大的这么多年,孟叔叔最高兴的事情是九月份新生报到,最难过的事情是六七月份同学们毕业。离别总让人不舍。孟叔叔说:“祝同学们将来进入社会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江湖路远、有缘再见!”
正在接受采访的孟叔叔
妙手生美馔
芬芳暖人心
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们
为外出求学的游子
提供了熟悉又温暖的人间至味
美食
是味蕾与味道的交锋
也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在这趟旅途上
有这些可爱的人陪伴
我们并不孤独
咬下一口
就好像聆听了一段故事
关于温情
关于梦想
此刻
心心相印
共鸣不息
编辑 | 陈慧琳 谭天琪 黄郑煊
新媒体编辑 | 邵睿思 张诗韵
设计 | 邵睿思
责任编辑 | 黄臻
审核 | 杨晨艺 陈川泽 王迁翔 吴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