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座城市不仅是喜欢,还想与其相守。——题记
如果你行走在江南水乡,吴越之地,你会感到这里河多,水多,桥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有许多地名都与水有关,如:“浜、泾、塘”等。
江南的小镇,有着共同的特点,静谧而恬静,优雅而不俗媚,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之间,酒肆客店栉比,窄窄的石板小巷,操着吴越软语的阿公阿婆,给许多外来人留下如一幅幅画的感觉。
江南众多地方都值得写一写,但我最想写的还是鸿山。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对于我来说,前半生她是一个未知的地方,压根没想到退休后,她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几年生活下来,我感觉到有点离不开这里了。地理位置上,鸿山走出不远就是苏州,公路连着公路,厂房挨着厂房,一条小河流着流着进了苏州界,没有什么刻意的标记。如果是你从无锡火车站出发来鸿山,要穿过闹市区,工业园区,经硕放机场,除了葱郁的林荫道,偶尔也会看到几片稻田,才可以到达鸿山。
我时常在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才能完全涵盖鸿山的外显和内秀?其实鸿山真的有一座凸起的小山,名曰鸿山。为什么叫鸿山?这里边有点来历。鸿山最早叫“铁山”,开立吴国的泰伯死后安葬于此山山脚下,改名为“皇山”。后又因东汉时期的高士梁鸿夫妇居于此,去世后也葬在此山,遂改称为“鸿山”。鸿山很小,海拔仅80多米,山南麓就是泰伯陵,包括景区在内,也显得有些局促。但是,这里却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江南小镇拥有的东西她都有,其它小镇没有的,她也有。鸿山算不上名镇,外来游客很少来此游览观光。可是当一个异乡人在此定居,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鸿山宜人宜居,外来人员逐年递增,从中看到了外地人与当地人新型的乡亲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亲善的特质,对于每一个外来者,她的魅力不可小觑。
我在鸿山生活了几年。眼见着这里小区在增多,楼愈高,路愈阔,人愈多,街愈闹。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异乡人,由初来乍到的陌生,到现在,我渐渐喜欢上这里。
十多年前,儿子毕业后在这里置了一个小窝。那时候这里的房价与闹市区相比,便宜许多。儿子刚毕业,和几个同学合租房子住,在市区买一套房,我摸摸兜里的银子,还真犯算计。儿子上班的单位并不在鸿山,每天上班也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当时儿子打电话给我说,地方是偏了点,印象还可以,小区的名字大气有创意。一条小河从小区旁边擦身而过,就是因为这条河,地产商充分利用了它的效应,借题发挥,儿子动了心。租房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买房子的事,我也就默认啦。鸿山街道最早隶属于无锡县,由鸿声和后宅两个乡镇合并而成。后来并入新吴区,组建鸿山街道。后宅这个地名据《梅里志》记载,“后宅,明兵部司务邹明良自徐塘辟宅于此。”因新宅位于其故宅之后,称后宅。
我到鸿山的最初印象,简单概括,就是鸿山有点小,太冷清了。旧镇区一条老街两边,还是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旧建筑,譬如供销社、银行、影剧院、浴室等。从一些门头牌匾陈旧的字迹上,还可以找到当年岁月的痕迹。早晚遛弯,绕小镇兜一圈,用不了两个小时。新镇区几个新建的小区连接在一起,不多远便是连片的厂房。住上一段时间,渐渐适应了,也渐渐体会一些好处。从居住和生活环境来衡量,鸿山街道是个好地方。
好处一,紧凑。小区周围被新开的超市、手机店、理发店、服装店、各种小吃店包围着,随便溜达几分钟,吃穿用一切都能办得妥妥的。出了小区大门,二十分钟之内,可以直达最大的农贸市场。
好处二,小镇上的人,具备了江南人所有的优秀品质,民情厚朴,精明细腻,谦逊有礼,无论是土著,还是四面八方的迁徙者,都能很快融合在一起。我生活在这里,不但认识了几位文友,还处了几个喜欢健身的朋友。无论春夏秋冬,我有一个习惯,睡不得懒觉。即使是到了陌生的地方,也如此。早晨起来,刷牙洗脸,然后下楼到小公园里走一走,做做健身操。几十分钟的健身后,农贸市场是必须要去的地方。鸿山农贸市场既是商贾之地,也透露出当地人的生活饮食信息。市场外人行道两边,清一色的老头老太太,他们的地摊自成一行,面前有篮子、筐子、袋子等。鸡毛菜、小青菜、南瓜、茄子……水灵灵的,散发着泥土气息,卖的东西并不多,有的甚至只有半篮小青菜,一把韭菜,几根春笋,几把香菜,两个小瓜,花样品种却应有尽有。不了解他们的人,可能会有些误解,以为这帮老人日子过得窘迫小气,为了生计把这么丁点东西拿到街上来卖,那你就错了,他们哪家都有几套房,这样做一是为了消闲,二也练练筋骨,赚个小钱,何乐而不为?市场上我去的次数多了,渐渐地和一些阿公阿婆熟悉了。一位年届七旬的阿婆,第一次见到她,是她的招呼声让我停下脚步。“草鸡蛋,老母鸡,看看啦”。阿婆花白的头发,脸上刻满了细细的皱纹,一看就是一个骨子里带着温柔的江南女人。她的叫卖声中自然少不了江南女子的气质。她面前摆放着一桶草鸡蛋,铁笼子里关住几只老母鸡,鸡蛋一元一个,买多了优惠几个,不还价。一来二往我与她也就熟悉了。阿婆说:“家里有几亩葡萄园,葡萄架下养了鸡,我家的鸡你尽管吃,吃不好,下次你不要买。”听她一番话,似有所悟,这样的种植养植是挺好,充分利用动植物之间的生态空间,减少了葡萄的病虫害,又促进了葡萄的生长,养鸡也节约了成本。
这仅仅是鸿山人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鸿山人,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地人涌现出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企业家,助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壮大;诞生了许多知名的人物,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由此看到,鸿山的人,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让人有一种亲和力,一种信赖感。
一次,在公园里偶遇一位老者,八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虽然普通话讲得有些蹩脚,但说话声音底气很足,聊起鸿山故事,满满的自豪感。史上的泰伯,“举案齐眉”典故的来历,鸿山诞生了七位院士,钱伟长一门六院士,梁鸿湿地公园,中华赏石园,鸿山遗址博物馆……他的心底藏着许多许多鸿山故事。听了他的讲述,不禁让我对这位“老鸿山”肃然起敬!
前几年,儿子又在泰伯陵附近一个新小区购买了第二套房,说是让我来养老,我过去看了看,非常满意,有认同感。儿子的单位未变,他的目光也一直放在鸿山,上班下班的疲惫,并未让他产生厌倦,或者是想把家搬走的念头。相反在所在小区里建立了新型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来自于人,来自于这个社会,也来自于鸿山这片土地。
来源 | 无锡市新吴区文化馆
审核 | 朱嘉炜
审签 | 王晨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