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空气污染,真是“看透”你了

政务   2024-11-01 10:01   北京  


关于秋冬季空气污染,环宝这后台啊,留言多得哗哗的!




你是不是也跟留言的小伙伴们一样,心里头嘀咕着:


“嘿,这秋冬一到,咋空气污染也跟着来了呢?”

“好天儿,真的全靠风吗?”


别急,别急

这空气污染啊

环宝真是“看透”了

这就给大家唠唠


空气污染到底咋来的?



简单来说,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的。但由于咱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比如煤炭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秸秆露天焚烧等,就会让“大气污染物”这位不速之客进入大气环境中。当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存在时间达到有害程度,造成生态系统破坏,进而影响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这些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就叫做大气污染。大气环境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清除。


  但,要是遇上这些气象条件  

那就麻烦了!

北京市秋冬季容易出现低气压、逆温、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大气结构相对稳定,空气流通性较差,利于污染物的二次生成,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污染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逆温

正常情况下,地面温度高,高空温度低,空气自下往上流动,有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但在发生逆温时,情况刚好相反,高空温度比地面高,空气垂直上升受阻,大气这层“被子”就盖紧了,污染物想跑都跑不掉,只能在里头“打转儿”。



静稳

静稳天气的“静”主要是指水平方向风速小(小于1米/秒),污染物不易扩散。“稳”主要是指垂直方向的层结比较稳定,低层是重的冷空气,上面是轻的热空气。说白了就是垂直方向下层空气冷、沉,上层空气热、轻,难以产生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垂直方向的对流循环,这样的大气结构稳定,空气流通差,极其不利于污染扩散出去。



高湿

高湿环境有利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等气态污染物转化为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成分的颗粒物,加重PM2.5污染。



除了气象因素,地形地貌也会影响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整个北京是一个“簸箕形”地形,北、东、西几乎三面环山,只有南面和部分东面向外敞开。如果污染物在偏南风的作用下“进京”后,受太行山、燕山山脉阻拦,极易在山前地区累积,形成空气污染过程。


说到这儿,有小伙伴说了:“我不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我就关心它是怎么没的。”



空气污染,是怎么没的?


说到空气污染是怎么没的,有人说了:“那风来了,空气不就好了么?”

  嘿,这事儿还得分两面看   

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两个作用,一是整体输送,二是冲淡稀释。风向决定污染物迁移的方向,风速则决定了污染物迁移的速度。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混合的清洁空气量越大,其冲淡稀释的作用越好。影响空气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静稳天气便和风速直接相关。


污染物总是由上风方被输送到下风方,也就是说,处于下风向的地区,污染就会重一些。因此,具有“簸箕形”地形的北京,就常常遭受地形的“背刺”,如果污染物在偏南风的作用下“进京”,空气污染就来了!

 

你看,“风”这东西,确实是能影响污染物扩散,它能吹走污染物带来好天儿,也能吹来污染物污染空气。


空气污染是怎么没的,咱们也不能忘了另一个关键因素——人!好天儿可是三分“天帮忙”,七分“人打拼”啊!



人,是怎么为好天儿“打拼”的?



北京正式向PM2.5“宣战”始于2013年。头五年,北京主攻工程类和结构类减排,如加大治理燃煤污染、淘汰或退出污染工业企业;接着又连续三年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计划,强化精细管理,每年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也在同步优化。北京出台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每隔一两年还要更新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对保留的名单精挑细选。


2021年以后,北京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多在管理的精细和科技的支撑方面发力——北京市的PM2.5监测网络,是全球首个超大城市空气质量高密度网格化监测体系;运用走航监测,精准锁定污染来源,推动产业园区VOCs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一直在协同作战,共同会商空气污染过程、同步空气污染预警启动标准、共享超标机动车数据、对交界地带的污染行为开展联合执法……协同治污十年,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下降幅度都在六成左右。


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是根本!为好天儿“打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一起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究卫生的社会公德,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禁止室内吸烟,禁止焚烧秸秆和垃圾,减少露天烧烤和烟花爆竹燃放,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科学理性对待重污染天气,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


编辑:张雪晴


北京生态环境
权威生态环保资讯 深度阅读期刊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