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开篇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永恒普遍的道;可以称说的名称,不是永恒普遍的名称。这句话可谓人尽皆知、耳熟能详,但又晦涩难懂、暗藏玄机。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之根本,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若于一瞬顿悟,便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道德经》告诉我们:为人有道、处世有方、谋事有术、养生有法。《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意思是,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音乐繁多使人耳朵发聋,美味太多易使人失去味觉,乘马飞驰狩猎使人心灵狂放,猎取稀奇之物使人行为败坏。所以,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
越是简单的人,想的事越少,对待一件事、一个人更专心,不会搞弯弯绕绕。简单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只会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思是,随和的人就像水一样,虽然柔软,但是却可以包容万物。随和的人,不钻牛角尖,说话做事给别人留余地、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强势的人,锋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容易伤害他人,而这种伤害也是一种树敌。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原则性的问题要据理力争,不当墙头草、不能和稀泥,才是真正的随和。《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生万物”,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是万物的本性。要想成就大事,就一定要能聚人;能聚人,就得能管理人。一个好的领导、企业家,甚至一个好的家长,都要懂得管理之道。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家庭管理、孩子教育,都要把这种“道”的本性释放出来。所以国家的治理、企业的管理中,不压抑这种本性,就是最大的成功。
《道德经》中讲:“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们常把它简化为“无为而治”,但它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说要尊重系统自身的内部规律。任何系统都有一个关键点,只要把握住了这一个点,其他各部分都会按部就班地运行下去。所以,要“为无为”,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该放手让他人去做的,哪些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道德经》里讲:“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纷纷芸芸,最终都将各自返回它的本根。现代人为了养生而给自己设置各种雷区,这样的心态本身就输了。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修道养心,所以长寿。《道德经》里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真正的养生,就是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道德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高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去实践;中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似懂非懂;下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傻笑不止。有学者说:“《道德经》是很难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释错了。”《道德经》的解读,确实是最难的,因为它是古代的哲学著作。哲学是讲义理的,解读就是要把它变成现在人们听得懂的道理,这样才有实用价值。深以为然,只有经常温习,才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明白。余生,愿你我常读《道德经》,学会人生“四有”,越活越顺遂。点击下方关注我们、一起弘扬国学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