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委员会副书记,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局长 马文
今年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通过成立自治区、盟市两级民营经济发展服务机构,极大增强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已经构建起解决问题、联系服务、政策支持、统筹落实四个工作体系。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从“面、线、点”这三个层次,采取更实的举措和更具体的工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从“面”上讲,主要是持续优化完善四个工作体系基础工作,做大民营经济工作的覆盖面。一是持续利用“蒙企通”等各类渠道,做好企业反映问题的受理、办理;二是落实好联系服务企业各项机制,完善对重点民营企业的“一企一策”服务;三是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转化为更多具体措施,推动各类国家重大专项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各项政策,更多惠及到广大民营企业;四是发挥自治区民营局“统”和“督”的作用,推动部门间形成工作合力;五是加快起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同时,我们正在建立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动态监测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面临的问题,以数据指标为依据强化相关经济决策的及时性、有效性、精准性。
从“线”上讲,主要是把产业链上下游间、各环节间企业和政策串联起来,“链式”推动发展。针对当前市场行情,梳理受市场波动冲击明显的领域,组织主管部门等通过对接供需、市场共享、技术共用等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间、各环节间企业组团发展,推动我区重点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努力提升对外“话语权”。持续按照适度超前、直截了当、务实管用原则,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研究“链式”组合政策,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政策衔接,促进企业间业务协作,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落地流程,把支持什么、怎么支持、如何申报等内容清清楚楚告诉企业,统筹推动企业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从“点”上讲,主要是把政策举措更精准聚焦到民间投资项目的需求保障上,抓实工作落脚点。通过多种方式面向广大民营企业征集和储备民间投资项目,建立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和推进机制,加快各类前期手续办理进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缺口,争取更多项目尽早开工、尽早达产、尽早产生效益。
自治区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胡瑞芬
自治区工信厅高度重视改革和发展,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完善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努力为全区“闯新路、进中游”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1+7”政策体系落实保障机制,推动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落实落地,认真落实焦化、铁合金、锂产业、稀土永磁电机替代、铝产业等系列政策,抓紧制定促进未来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推动落实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不断增强政策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性和适配性。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促进传统、新兴、未来、战略资源等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加快焦化、铁合金等行业整合重组,高标准、高水平承接引进先进高载能产业。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持续完善常态化精准招商和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积极谋划导入“总部型”经济,提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扩规升级,构建未来产业梯次培育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优势战略资源产业化发展水平,夯实筑牢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根基。
三是健全行业治理体系。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走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之路。完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增强优势工业品产能保障和重要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力度。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创建绿色制造示范体系,积极推动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提升工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智化应用水平。
四是优化服务保障体系。以优生态、强信心为导向,着力构建服务园区、企业发展新机制。深化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抓好高水平工业园区创建,强化园区功能定位、考核评价、绩效奖励,积极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提升工业园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健全服务工业企业发展机制,深入实施诚信建设工程和政策落地工程,常态化落实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机制,稳步扩大专项资金“惠企直达”覆盖面,深化落实政金企对接、产供需对接、产教融合等服务机制,为企业发展强信心、增动能。
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年7%的预期目标。规上工业企业达4004户,提前完成年度预期目标,比年初净增225户。工业投资增长12.2%,投资额完成年度计划的82.4%。总之,全区工信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以深层次改革助推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武剑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应放尽放原则,坚持主动放权、优化服务、转变作风,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推进简政放权方面。我们要推进专项资金管理简政放权,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减少过程监管、强化结果监管”和“谁主管、谁分配、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厘清财政部门与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权责,专项资金主管部门作为专项资金的管理主体,财政部门主要是“管好两头”,即:做好新增重大项目、政策事前绩效评估、设立审核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政策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事后评价和财会监督检查。也要放宽资产审批权限,计划进一步提高自治区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审批资产处置权限,固定资产审批权限由300万元提高至800万元,软件类无形资产审批权限由20万元提高至200万元。本级科研院所、高校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的处置事项,由部门自行审批。
在优化管理服务方面。我们一方面要优化政府采购管理,实现供应商不同CA证书全区互认、电子卖场供应商一地入驻全区通用、代理机构一地登记全区代理、评审专家一次注册全区共享、预算单位政府采购网上业务等事项“一次办”服务,并简化政府采购预算审核流程,财政部门通过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等方式,把好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质量关。另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拨款审批流程和绩效管理,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化教育收费专户资金支付流程,提高资金支付效率;科研项目暂不开展绩效监控,相关资金不再开展年度绩效自评工作,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在转变工作作风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转变“坐等上门”的做法,主动深入预算单位,讲清楚经济形势、财政形势、零基预算改革要求等。建立了常态化联系走访代表委员机制,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深化干部使用管理改革,开展“岗位大练兵”,推广“老带新”传帮带工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从严整治“慢粗虚”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减轻基层负担,杜绝财政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性、撬动性、激励性作用,优化政策工具,围绕市场主体的实际需要,精准打好政策“组合拳”,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赵永祥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部署推动社会化服务,将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着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绿色化,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改革部署,我们锚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打造“便捷高效、覆盖农牧业生产全环节全链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构建社会化“大服务”体系。一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围绕提升规模化水平、拓展延伸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带动能力、创新服务模式等,制定印发6个政策文件;针对农机服务、种植服务、农资服务、植保服务、储藏服务、运输服务等,出台了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地方标准;另一方面推动政策落地,在全区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嘎查村开展社会化服务示范行动,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上线运行数字化监管平台等。我区现代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二是着力培育强化各类服务主体。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既鼓励“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提供前沿技术服务,也支持“铺天盖地”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发展壮大,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服务形式。目前,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已达3000万亩,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已覆盖全区70%牛羊养殖。
三是着力拓展延伸服务领域。聚焦保障粮食安全,针对烘干、保鲜、仓储、冷链等薄弱环节,推动社会化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培育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2.8万个、运销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816个、加工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009个。围绕乳、肉、草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社会化服务向养殖业领域拓展,在47个牛羊养殖大县(旗)推广“1+N”订单式、“公司+农户”打包式、“诊疗+防疫”拓展式和“病死畜处理+有机肥生产+动物防疫”三位一体式等4种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更好满足小农牧户多元化服务需求。
四是着力创新多层次服务模式。通过“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模式,结合“吨粮田”创建,促进单产提升主推关键技术落地。2023年,全区“吨粮田”面积达到763.5万亩,粮食单产达到755.5斤,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通过“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一村两作区”和“整建制托管”,有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杭锦后旗蒙海镇红建村,由村集体整合、服务主体提供全程玉米密植服务的2个万亩地块,农户亩均土地收益达到3000元,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通过“统种统养共富”模式,带动农户亩均节本增收400元、帮助牧户有效降低旱情造成的损失。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便捷高效”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助力小农牧户更好地接轨现代农牧业。
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郭周明
感谢您的提问!内蒙古地缘优势突出,内联八省近京畿,外接俄蒙通欧亚,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对人员、资源要素跨境跨区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起着独特作用。口岸智慧化建设是口岸通关领域改革的重要事项。加大智慧口岸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对口岸监管资源优化整合和通关流程再造。改革的着力点是,以智慧口岸建设为抓手,推动口岸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出入境旅客“一次过检”和货物、交通运输工具通关“一次验放”目标。
具体举措方面:一是注重口岸智慧化建设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看,在2023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已对推动内蒙古“智慧口岸、数字国门”建设作出专门部署。从自治区层面看,智慧口岸建设是推动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提质升级的重点任务之一。今年10月,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自治区口岸管理办公室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口岸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重点任务涉及加强口岸智能化监管、强化口岸智慧化综合服务、推动运行管理数字化等5个方面的13项任务举措,并明确了智慧口岸建设各阶段目标。这既是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通过扩大国际合作提升开放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内蒙古口岸智慧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二是加快推动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和全面推广。我们从2023年开始启动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和改革,其他口岸智慧化改革也在有序推进。主要是以建设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跨境合作常态化为目标,努力打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智慧口岸。
具体成效方面:我们以智慧口岸建设为抓手,强化口岸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针对不同口岸任务特点,分别实施出入境旅客“一次过检”和货物、交通运输工具通关“一次验放”改革。满洲里铁路口岸建设高效便捷的感知体系,优化整合车底扫描、辐射探测、轨道衡称重等设备信息采集和应用,实现对每车厢信息采集时间平均2秒内完成,整列操作时间从过去10分钟缩短至1分钟以内。在二连浩特、甘其毛都、满都拉、珠恩嘎达布其等口岸建设应用智能卡口,实现货物、交通运输工具“一次验放”,验放时间压缩了50%左右。满洲里口岸建设应用“岸速通”APP和扫描二维码替代现场人工核验,单车通关效率提升15%、成本节约30元。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在出境行李托运环节优化合并监管、检查等多个流程,实现出境旅客“只提交一次行李、只接受一次检查”,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
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求,通过智慧口岸建设,继续深化口岸领域改革,为内蒙古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吴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