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正月初五,张掖市博物馆、甘州区博物馆以“鹿鸣春风灵蛇纳福·金石钤印”为主题的探秘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博物馆馆藏文物“麇鹿”的历史,通过特殊机理绘画技艺,将传统的祈福文化与现代绘画艺术及非遗钤印手工制作有机结合,为孩子们带来独特的体验。
战国至西汉初期,处于河西走廊腹地的张掖是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聚居交融地。在祁连山北麓生活着一种行动迅捷灵活、性格温驯欢快动物,名叫麋鹿,游牧民族视它们为“神鹿”,象征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寓意吉祥、幸福、和谐,故用艺术的手法凝铸成“吉祥物”,期望好运相伴,一路平安顺遂。
1985年,在祁连山北麓甘州区龙渠乡石崖洞穴内出土的一组花角铜麋鹿(7件),雌雄两种、青铜范铸、国家一级文物,是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遗珍。
时光如眸,见证千年光阴的两端,如今张掖广袤丰美的草原上,一只只姿态潇洒飘逸麋鹿、飞腾在金色的阳光下、七彩的群山间、绵延的丝绸之路上,播撒着和谐与安泰、幸福与吉祥。馆藏文物麇鹿的历史被讲解的栩栩如生,带领游客犹如身临其境,追寻文物的根脉。
听完故事用钤印。研学导师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孩子们应用特殊机理绘画的技艺,制作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亲手加盖由金石篆刻文物图案的印章,赋予了作品新的美感,更让作品赏心悦目。
鹿鸣春风、灵蛇纳福、金石钤印,孩子们在体验古法钤印、特殊机理绘画的同时收获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深刻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E
N
D
来源:甘州区博物馆
初审:徐梦娴
终审:黄晓茹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